1.现在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有战争,死亡、受伤多少人?

2.昨天世界杯都有哪些国家比赛了,结果怎么样,几比几啊?

3.哪里可以找到有关中东国家的一些具体资料的啊?(中英不限)

4.主要产油国维持原定适度增产,对于全球石油能源会有哪些影响?

现在世界上还有哪些国家有战争,死亡、受伤多少人?

摩洛哥石油多吗_摩洛哥本地油价多少

权威回答: 海湾战争是指第一次波斯湾战争。参战方(包括伊拉克)为35个国家:阿富汗、阿根廷、澳大利亚、巴林、孟加拉国、加拿大、捷克斯洛伐克、丹麦、埃及、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洪都拉斯、意大利、科威特、摩洛哥、荷兰、尼日尔、挪威、阿曼、巴基斯坦、波兰、葡萄牙、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塞内加尔、南韩、西班牙、叙利亚、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英国和美国。以及伊拉克。 90年代初,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东欧剧变,两德统一,美苏之间结束长期冷战状态,保持长达40多年的两极格局迅速解体,世界战略格局向多极化方向转换。旧格局的瓦解引起了国际政治力量的失调,造成了局部地区力量真空和失衡,一些地区性强国跃跃欲试。伊拉克为了解决与科威特的边界纠纷和石油争端,于1990年8月2日出动10万大军侵入仅1.78万平方公里的弹丸小国科威特,从而引发了海湾危机。海湾危机是伊拉克和科威特争端激化的结果,其主要原因是: 1、领土纠纷。事实上,伊拉克和科威特本是同根同种,历史上两国同属于一个国家。公元8世纪,科威特是以巴格达为首都的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871年科成为奥斯曼帝国巴士拉行省的一个县。后来伊,科同时沦为英国的殖民地。1923年英国策划分别建立伊拉克王国和科威特埃米尔王国。1961年科威特宣布独立,伊拉克拒不承认。长期以来,两国领土纠纷一直不断。尽管科威特不时用金钱“孝敬”伊拉克,但伊朝野上下始终认为科是伊领土的一部分,科分离出去是因为英国殖民主义者分而治之政策的产物,一心想早日收回来。 另外,伊科之间120公里长的陆地边界有一段生产石油的沙漠地区尚未画界。伊拉克指控科威特在属于伊拉克的鲁迈拉油田盗价值24亿美元的石油。科威特认为该油田南部延伸到科境内,属科领土。 2、关于石油政策。伊拉克指控科威特伙同阿联酋 超产石油,导致油价下跌,使伊拉克蒙受140亿美元的损失。 3、债务问题。两伊战争期间,伊拉克欠科威特,阿联酋 及其他海湾国家300亿美元债务。伊拉克提出与伊作战保卫了阿拉伯民族,要求正式免除欠科威特50亿美元的债务。科威特,阿联 等国认为难以接受。 伊拉克入侵科威特不可避免地同在海湾存在巨大战略利益、而且谋求建立“国际新秩序”的美国产生不可调和的矛盾。加上海湾地区一直是美国和西方的生命线(美国进口石油的20%、西欧的35%、日本的70%都来自海湾),为了控制海湾的石油,从经济和军事上打垮伊拉克,维持中东地区的稳定和势力均衡,并显示美国在世界上的领导作用,重新确立美国在全球的支配地位,美国便打着“维护正义”和“解放科威特”的旗号,迅速出兵。 海湾战争的特点: 海湾战争是一场高水平的高科技战争,是一场主要使用高科技武器装备和以之相适应的作战方法而进行的现代化战争。这场战争改变了传统的作战样式,对二战以来形成的传统战争观念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投入了大量高科技武器装备,战争一高技术物资设备作为支撑;一是运用了与高技术武器装备相适应的作战方法,整个战争面貌焕然一新。即:使作战理论,编制体制,战略战术,指挥原理和后勤保障等个方面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表现在: (1)空中力量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海湾战争开创了以空中力量为主体赢得战争的先例,表明战略空袭和反空袭是未来战争的主要作战样式,有时甚至是惟一的战争样式(如同科索沃战争一样)。 (2)电子战成为未来战争的核心,对战争进程和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因此电磁优势将成为现代战场双方激烈争夺的制高点。 (3)作战空域空前扩大,战场向大纵深、高度立体化方向发展,不存在明显的前方和后方。 (4)高技术武器大大提高了作战能力,使作战行动向高速度、全天候、全时域发展。 海湾战争不仅是冷战时期向冷战后时期的转折点,也是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的重大转折点。有人评价海湾战争是“信息化的第一场战争”,现在看来应当认为是由机械化战争时代向信息化战争时代转变中的最典型的一场战争。海湾战争保留了机械化战争的最先进样式。连续38天的空袭是以空中力量为主配合大量的精确制导武器对敌人的远程攻击,是一种非线式作战,没有前后方、没有明显的战线划分,开辟了许多新的战争样式。应该说这是在核威慑下的20世纪最典型的高技术局部战争。 海湾战争的影响: 海湾战争中,美军亡390人、伤3336人、被俘21人、失踪45人,损失飞机34架、直升机22架、坦克35辆,2艘海军舰只触雷负伤;英军亡36人、伤43人、失踪8人、被俘12人,损失飞机7架;其他国家军队亦损失轻微。伊拉克部署在科威特战区的43个陆军师中,36~38个师丧失战斗力,伤亡8.5~10万人,被俘8.6万人,损失坦克3874辆、装甲车1450辆、火炮2917门、飞机324架(包括被伊朗扣留的109架),87%的海军作战舰艇遭重创或被击毁。科威特直接战争损失600亿美元;伊拉克损失达2000余亿美元;美国耗资600亿美元。 海湾战争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现代化程度最高的战争,广泛使用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最先进的高技术武器装备。战争节奏快、烈度高、立体性强。战争表明,掌握电磁空间的控制权,对取得战争胜利具有重大意义;战略空袭已成为战争的独立阶段,空中战役的时间占整个战争的十分之一,对战争进程影响很大;在地面战斗中,实施战役欺骗、加强海空协同、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重点打击对方重兵集团,对迅速达成战役目的起了重要作用;传统的作战方式,如构筑坚固的地下掩体和人防工事,大量布设水雷、地雷和开展心理战等,在现代条件下仍未失去其意义;高技术武器装备虽然在战争中发挥了巨大威力,但如果没有可靠的技术保障和后勤保障,则难以充分发挥作用。此战是在国际条件和地理条件特殊、双方实力对比悬殊情况下进行的,其经验教训有一定的局限性。然而,它是"冷战"结束后第一次大规模局部战争,是世界多种矛盾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对国际形势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海湾战争对美国影响: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美国的国际地位,增强了其干预国际事务的能力和信心,也助长了其独霸世界的野心。在海湾战争中,美国通过各种手段迅速建立起强大的反伊联盟,扮演了盟主的角色,表现出其处理国际事务的“领袖”作用;它把苏联撇在一边,无视许多国家和平解决海湾危机的建议和呼声,执意发动战争,充分暴露其支配、领导全球的野心;它仅以死亡286人的代价换来了战争的胜利,使美国在军事上重新恢复了信心,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多年来一直影响自己的“越南战争综合症”,使其干预国际事务的信心大增。海湾战争后,美国制定了“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战争”的新的地区防务战略,克林顿上台后更加快了独霸全球的步伐。 海湾战争对世界的影响:它打破世界格局,这场战争加速了苏联的解体和两极格局的终结,客观上有利于多极化趋势的发展。苏联在海湾危机和战争中的表现说明,它作为两极格局中的一极已名存实亡,昔日的超级大国只能听任事态的发展。从一定程度上讲,美国在海湾战争中既是打伊拉克,也是在打苏联。海湾战争后,苏联最终解体,为两极格局画上了句号。美国在海湾战争中大获全胜,成为冷战后惟一的超级大国,但这并没改变世界基本力量的对比,相反,世界加速向多极化发展。

昨天世界杯都有哪些国家比赛了,结果怎么样,几比几啊?

昨天是7月1日,在当天有两场1/8决赛,分别是2点乌拉圭VS葡萄牙,22点的西班牙VS俄罗斯;在今天(7月2日)的凌晨2点,还有一场1/8的决赛,比赛队伍为克罗地亚VS丹麦

于7月1日凌晨2点打响的乌拉圭VS葡萄牙,他们的为2-1,乌拉圭队获胜。

第2分钟,若昂-马里奥左路传中,贝尔纳多-席尔瓦后点头球攻门出了底线。

第5分钟,贝尔纳多-席尔瓦横敲弧顶前,C罗迎球直接远射攻门被穆斯莱拉没收。

第7分钟,卡瓦尼将球斜传转移到左路,苏亚雷斯拿球晃开里卡多-佩雷拉后传中送到禁区,卡瓦尼冲到禁区内接应,后点头球破门,乌拉圭1-0领先。

第11分钟,葡萄牙战术角球开出来,贝尔纳多-席尔瓦边路起球传中,丰特后点头球攻门偏出球门远端。

第12分钟,C罗禁区前沿抽射攻门被托雷拉封堵。

第16分钟,格德斯和威廉-卡瓦略禁区外连续起脚都被封堵。

第22分钟,苏亚雷斯主罚前场任意球,低射攻门被帕特里西奥扑出。

第31分钟,本坦库尔从身后放倒了格德斯,给了葡萄牙一个位置不错的任意球。C罗主罚任意球直接攻门,皮球打在了人墙上,被南德斯倒勾解围出禁区。

第38分钟,里卡多右路传中,格德斯头球攻门,穆斯莱拉将球得到。

第42分钟,南德斯似传似射的一脚将球送向球门,皮球直接出了底线。补时阶段,卡瓦尼球门左侧小角度抽射攻门打在边网上。上半场比赛结束时,乌拉圭暂时1-0领先葡萄牙。

下半场比赛两队易边再战。

第51分钟,贝尔纳多-席尔瓦角球传中被戈丁解围,格雷罗拿球稍作调整后射门打高。

第55分钟,贝尔纳多-席尔瓦右路横传,若昂-马里奥后脚跟摆渡被防守球员挡了一下,C罗回敲禁区前沿,阿德里安-席尔瓦铲射攻门被挡出底线;葡萄牙战术角球开出来,格雷罗传中,佩佩头球破门将扳平,1-1。

第61分钟,穆斯莱拉后场长传,本坦库尔中路带球推进后分到左侧,接应的卡瓦尼兜射破门,乌拉圭2-1再次领先。

第70分钟,格雷罗传中,穆斯莱拉出击出现脱手,贝尔纳多-席尔瓦断球后起脚攻门打高。

第71分钟,卡瓦尼受伤主动示意换人,C罗将他搀扶到场边。

第72分钟,若昂-马里奥分球,C罗横带调整后起脚抽射攻门被封堵。

第77分钟,格雷罗禁区外远射攻门高出横梁。

第78分钟,威廉直塞,C罗稍作调整后远射攻门被封堵。

第82分钟,戈丁传球到禁区前沿,斯图亚尼头球摆渡被佩佩破坏。

第85分钟,曼努埃尔-费尔南德斯禁区外起脚劲射攻门,被穆斯莱拉没收。

第90分钟,C罗禁区外内切后抽射攻门直接偏出底线。

补时第3分钟,夸雷斯马摔倒被判为摔,C罗不满裁判判罚领到了一张黄牌,这也就意味着即便葡萄牙能够奇迹扳平并取胜晋级4强的话,C罗也将停赛无法出场。补时最后1分钟,夸雷斯马小角度抽射攻门被扑出底线。最终乌拉圭2-1战胜葡萄牙。

当天22点的西班牙VS俄罗斯,他们的是4-5,俄罗斯队获胜。

第12分钟,日尔科夫上抢踹翻纳乔犯规,阿森西奥任意球开到禁区,伊格纳舍维奇远点扑倒拉莫斯,但皮球打中他的后脚跟弹进自家大门,1-0!西班牙取得梦幻开局。

第14分钟,库兹亚耶夫分球,佐布宁禁区前右脚尝试远射将球打高。领先的西班牙不断通过倒脚控制节奏,俄罗斯很难从西班牙人脚下断球。

第36分钟,久巴头球摆渡,佐布宁分球,戈洛文禁区边缘闪出空当右脚弧线球打远角,皮球只是稍稍偏出!

第41分钟,萨梅多夫右侧角球开出,久巴头球攻门,皮球打中皮克手臂,主裁判库伊佩尔斯判罚点球并出示黄牌警告,久巴主罚点球命中,1-1!

第45分钟,科斯塔分球,伊斯科带球内切禁区边缘右脚劲射被挡出。随后纳乔直塞右肋空当,科斯塔小角度倒地攻门被阿金费耶夫封出。一分钟后伊斯科传中,科斯塔抢点甩头攻门没有顶上力量,阿金费耶夫将球没收。

第47分钟,阿森西奥插入禁区传中,阿尔巴跟进撞射没能借上力,阿金费耶夫倒地将球扑住。第60分钟,纳乔右路搓传禁区,大卫-席尔瓦头球蹭出底线。

第85分钟,伊涅斯塔弧顶处大力凌空抽射,阿金费耶夫倒地将球扑出,随后阿斯帕斯插上小角度攻门又被阿金费耶夫化解。

第90分钟,伊斯科开出左侧角球,拉莫斯中路甩头攻门将球顶高。第83分钟,库德里亚绍夫前场断球,斯莫洛夫禁区左侧右脚弧线球打远角稍稍偏出。

第100分钟,阿斯帕斯传球,阿森西奥禁区前左脚尝试一脚远射,这球打的比较正,阿金费耶夫将球得到。第105分钟,科克任意球开到禁区,皮克甩头攻门被阿金费耶夫得到。

第109分钟,罗德里戈右路带球杀入禁区闪开伊格纳舍维奇的攻门被阿金费耶夫挡出,卡瓦哈尔门前补射又被后卫封出。

第114分钟,科克任意球旋入禁区,伊格纳舍维奇疑似抱摔放倒皮克,西班牙球员集体向库伊佩尔斯抗议,但经过VAR助理裁判提示,库伊佩尔斯并没有做出表示。

于7月2日凌晨2点打响的克罗地亚VS丹麦,他们的为4-3,克罗地亚队获胜。

第1分钟,克努德森手榴弹丢到门前,门前约根森,乱中捅射,皮球击中立柱后进入球网,丹麦1-0克罗地亚。

第4分钟,雷比奇摆脱后一记分球,分给禁区内右侧插上的拉基蒂奇,拉基蒂奇分到门前左侧,丹麦球员解围,但是没有踢远,反而踢到了曼朱脚下,曼朱一脚抽射,为克罗地亚扳平1-1丹麦。

第11分钟,克罗地亚获得禁区线上的直接任意球机会,佩里西奇主罚,皮球打在对方球员身上出了底线,莫德里奇主罚右侧的角球,未能造成威胁。

第14分钟,莫德里奇杀入禁区内右侧强行传中,被对方后卫封堵出右侧边线,经过一系列的传递,克罗地亚右边路传中,被对方后卫顶出禁区。

第19分钟,佩里西奇在禁区左侧内切后的打门被封堵,随后克罗地亚左边路传中,曼朱基奇在禁区内倒地,他示意对方球员拉衣服犯规,拒绝判罚点球。

第22分钟,佩里西奇在前场左侧的传中,被丹麦后卫解围出禁区。

第23分钟,埃里克森在禁区弧顶附近的远射,打在克罗地亚球员身上出了底线,丹麦获得左侧角球,战术角球发出,未能造成威胁。

第27分钟,布莱斯韦特在禁区内得到埃里克森的直传球后打门,被苏巴西奇封堵,丹麦失去一次得分良机。

第29分钟,拉基蒂奇在禁区前偏左侧的一脚远射被挡出,随后克罗地亚球员禁区左侧底线附近再次射门,被舒梅切尔挡出,随后佩里西奇在禁区内左侧劲射高出横梁。

第31分钟,丹麦获得右侧角球,埃里克森主罚,被克罗地亚球员解围出禁区。

第33分钟,克罗地亚三号后卫斯特里尼奇在带球杀入对方禁区,拉人犯规。

第38分钟,克罗地亚获得左侧任意球机会,莫德里奇主罚,任意球送到禁区中路,洛夫伦的头球攻门偏出右侧立柱。

第42分钟,埃里克森在禁区前偏右侧的一脚传球,飞出横梁。

第44分钟,拉基蒂奇在禁区内左侧的前插,得到队友的传中球后一脚劲射,皮球偏出左侧立柱。

第45分钟,曼朱基奇在中场附近与对方争抢皮球被踢到脚踝,倒地接受治疗。

下半场比赛,双方易边再战。丹麦开场就进行了人员调整,克里斯縢森下,索内上。

第49分钟,克罗地亚右边路传中,中路包抄的曼朱基奇没有得到皮球。

第51分钟,丹麦球员左侧强行传中,苏巴西奇在门前高高跳起,将皮球没收。

第56分钟,波尔森在右边路的传中,被克罗地亚后卫解围,布莱斯韦特插入禁区内后得球一脚劲射,高出横梁。

第59分钟,佩里西奇在禁区左侧的传中,力量较大,直接飞出了右侧底线。

第63分钟,德莱尼在中场带球一路杀到禁区内左侧,一脚倒三角回传,队友的推射出了左侧底线。

第64分钟,佩里西奇为克罗地亚赢得一次左侧角球机会,莫德里奇送到前点,被丹麦后卫解围出禁区。

第66分钟,丹麦换人,科内柳斯下,9号球员N-约根森上。

第71分钟,克罗地亚进行换人,布罗佐维奇下,科瓦契奇上。

第72分钟,波尔森在禁区右侧得球后过人杀入禁区,倒三角传中到中路,约根森得球后转身打门,角度太正,被对方门将没收。

第74分钟,丹麦球员埃里克森在禁区外的远射,偏出左侧立柱。

第77分钟,莫德里奇在禁区外的远射,偏出左侧立柱。

第78分钟,雷比奇在前场右侧拿球后内切,在禁区前附近的一脚远射,角度太正,被对方门将扑在身下。

第80分钟,斯特里尼奇插上助攻,一次冲刺后有些抽筋,比赛暂停,克罗地亚球员也进行了人员调整,斯特里尼奇下,皮瓦里奇上。

第83分钟,科瓦契奇在一次拼抢中倒地,肩部关节有些扭伤,下场接受治疗。

第84分钟,皮瓦里奇在禁区左侧的45度传中,佩里西奇在禁区内左侧前点甩头攻门,皮球高出横梁。

第85分钟,弗尔萨利科在禁区右侧的低平球传中,被丹麦后卫踢出边线。

第86分钟,雷比奇在禁区右侧连续晃动后杀入禁区,一脚传中被解围,皮瓦里奇的爆射打在对方球员身上出了底线。

第90+2分钟,拉基蒂奇在禁区外的远射,皮球偏出左侧立柱。

常规比赛时间结束,两队踢成1-1平。

比赛进入到加时赛。第91分钟,丹麦左边路传中,波尔森在禁区内右侧的头球摆渡到中路,没有造成威胁。

第95分钟,克努森在禁区内左侧得球后底线附近传中,被挡出边线,丹麦获得左侧角球机会,埃里克森主罚,未能造成威胁。

第分钟,克罗地亚换人,克拉马里奇上,佩里西奇下。

第98分钟,丹麦换人,德莱尼下,克隆德利上。

第104分钟,莫德里奇长传送入禁区,队友插上后传中被舒梅切尔打出底线。

第105分钟,克罗地亚获得左侧角球机会,莫德里奇主罚,角球开前点,被丹麦后卫顶出左侧边线。

加时赛下半场,第106分钟,丹麦换人,西斯托上,布莱斯韦特下。

第108分钟,西斯托在禁区内左侧的转身打门,皮球偏出。

第108分钟,克罗地亚换人调整,曼朱基奇下,巴代利上。

第112分钟,克努森投掷右侧边线球,N-约根森的一脚抽射偏出左侧立柱。

第114分钟,莫德里奇中圈前沿送出的直塞球,雷比奇形成单刀机会,直接面对小舒梅切尔,雷比奇身后追防上来的约根森直接将雷比奇放倒在禁区,主裁判罚点球,莫德里奇主罚点球,打右侧,舒梅切尔将球扑住。

两队120分钟内打成1-1平,克罗地亚与丹麦进入点球大战。最终4-3,克罗地亚获胜。

哪里可以找到有关中东国家的一些具体资料的啊?(中英不限)

中东,一般指西亚沿地中海的一些国家和非洲的埃及等地。历史上长期以来的中东问题的核心就是巴勒斯坦问题。

公元前11世纪,犹太人的远祖希伯来人来到巴勒斯坦地区,后因罗马帝国入侵,犹太人被驱逐出该地区,在此后的1000多年间,该地区成为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逃往西欧的犹太人饱受压迫,19世纪末兴起犹太复国主义运动,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想在这里建国。1947年11月,美国控制下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以色列建国后,先后通过四次中东战争,占领了巴勒斯坦大片领土。此后双方冲突不断,多年的战争给巴以双方造成了惨重损失。进入90年代,在各方努力下,巴尔干和平进程加快。但由于积怨太深,、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及超级大国插手干预,使问题迟迟不能解决。沙龙执政之后,巴尔干冲突明显升级,中东和平问题再次陷入僵局。

学科分析

从地理学科分析:

1.该地处于“五海三洲”之地,地理位置重要。

2.这里有世界上最大的储油区,石油的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具有储量大、埋藏浅、出油多、油质好的特点。

3.重要的位置,丰富的石油,巨大的经济利益,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焦点。

4.该地受副热带高压带的控制,降水少,水极端缺乏。约旦河西岸目前80%的淡水被以色列人控制和消费,导致巴勒斯坦人生活和生产用水十分紧张。水争夺成为巴以冲突的重要原因之一。

从历史学科分析:

1.中东问题是长期以来资本主义国家殖民统治的恶果。在一战前的一千多年,巴勒斯坦地区一直是阿拉伯人的长期居住地。一战后,英国取得了在这一地区的“委任统治权”,英国支持犹太复国主义运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陆续迁往巴勒斯坦。

2.中东问题又是大国强权政治的产物。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苏控制的联合国通过了巴勒斯坦地区“分治”、建立一个犹太国家和一个阿拉伯国家的决议。1948年,犹太人国家以色列建立,但巴勒斯坦的阿拉伯人国家长期没有建立起来。在西方大国英、法、美霸权主义支持甚至直接参与下,以色列先后四次进行中东战争,侵占巴勒斯坦、约旦、埃及、叙利亚大片领土,更加剧了宗教、,使中东地区长期处于动荡之中,不但给当地人民带来了极大损失,同时也不利于世界和平,不符合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从政治学科分析:

1.和平已成为当今世界的主题但世界并不太平,、领土争端和宗教纷争使一些地区冲突不断,严重威胁着世界和平与安全。

2.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障碍。中东问题的产生及迟迟不能解决,主要是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为了争夺该地区的控制权而插手干预的结果。由于美国长期以来偏袒以色列,助长了以色列的侵略扩张气焰,加深了以色列同阿拉伯国家的矛盾,近年来虽然出现了缓和的迹象,但要真正实现和平则十分困难。

3.民族和宗教问题处理的好坏对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统一具有重要影响。中东地区动荡不安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宗教纷争和的激化。

例题剖析

例题:石油被称为“工业血液”,每一次石油危机都使西方的工业国通货膨胀、经济衰退,导致世界性的经济危机。2000年国际油价的攀升,导致欧美通货膨胀加剧,并给正在迅速发展的世界经济蒙上了一层阴影。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石油是地质时期 大量沉积在湖泊和海洋中变成 ,经过复杂的地质作用富集起来,它多半形成在 代及 代的湖盆和大陆架上。西亚最主要的产油国是伊朗、 、 和沙特阿拉伯。

(2)历史上由于该地区主要产油国大幅度提高石油价格和伊斯兰革命,政局动荡,两次引发“石油危机”。简述两次石油危机的影响。

(3)2000年以来,世界油价一路攀升,由每桶不到10美元提高到40多美元。国际能源署一份报告认为,全球油价仍将维持高位。过高的油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请说明油价过高将给世界经济造成哪些影响。

剖析:此题以石油这一最重要的常规能源为切入点,综合考查石油的成因、分布及其对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考查考生对地理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历史、政治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回答第(2)问,学生往往抛开两次中东石油提价所导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泛泛而论,不结合课本具体知识。回答第(3)问,学生往往只考虑对石油进口国的影响,而不考虑对石油输出国的影响,且容易停留在经济知识上,而不注意上升到国际经济新秩序的高度来认识问题。

(1)低等生物 有机质 中生 新生 伊拉克 科威特

(2)两次石油危机分别引发了20世纪70年代初和7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结束了资本主义世界长达20多年的“黄金时代”,出现了经济发展缓慢、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滞胀”局面。

(3)石油作为一种关联性很强的产品,价格过高,会导致相关产品生产成本的增加,物价上涨。特别是依赖进口的石油消费国将会出现通货膨胀,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将下降。对石油输出国而言,可以提高经济效益,保护不可再生,有利于长远发展,有利于争取有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

中东地理位置重要,素有“五海三洲之地”之称。中东地区是亚欧非三洲的接合部,且正好位于东半球大陆的中心。中东周围环绕着黑海、地中海、红海、阿拉伯海、里海和波斯湾等国际海域,这些海域大大便利了中东与世界各地的联系。沟通上述海域的博斯普鲁斯海峡、达达尼尔海峡、苏伊士运河、曼德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等,是重要的国际航道,也是扼守这些航道的重要门户。中东地区这种适中、临海的地理位置,使之成为沟通大西洋和印度洋、东方和西方、欧洲经西亚到北非的联系纽带和十字路口,从而在世界政治、经济、军事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战略要地 中东位于欧亚非交接地

宝地 石油,石油,还是石油

历史原因 例如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的历史原因

宗教冲突 例如耶路撒冷是犹太,基督,伊斯兰教的圣地

其他地区各国在此为了各自利益(主要是石油)使得关系非常复杂。

第一次中东战争(亦称巴勒斯坦战争)

1947年11月第二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巴勒斯坦分治决议。规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犹太两个国家和耶路撒冷市国际化。阿拉伯各国坚决反对分治决议与建立犹太国家。1948年5月14日英国结束对巴勒斯坦的委任统治。犹太人于当日下午宣布建立以色列国。次日晨,埃及、外约旦、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等阿拉伯国家出动4万军队(后增至6万)向以色列进攻,占领耶路撒冷东城区(旧城)、比尔谢巴等大片土地,逼近以“临时首都”特拉维夫。开战时,以色列武装力量约3万人,经紧急扩军,购武器,统一各派武装力量,最后发展到10万人,并于7月、10月和12月展开反攻与进攻。阿方由于内部矛盾,缺乏统一指挥,且受帝国主义掣肘,结果战败。阿军亡约1.5万人;以军亡约6000人。1949年2~7月,埃、黎、约、叙分别同以签订停战协定。巴勒斯坦除加沙地区和约旦河西岸部分地区外,均被以色列占领。近百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

第二次中东战争(亦称英法以侵埃战争或苏伊士运河战争)

1956年,英、法和以色列借口埃及收回苏伊士运河公司和禁止以色列船只通过运河与蒂朗海峡,向埃及发动进攻,企图重新控制运河和镇压阿拉伯民族解放运动。10月29日,以军1个伞兵营在西奈半岛米特拉山隘空降,地面部队也越过边界进入西奈,配合英、法尔后的进攻。当时埃及总兵力约15万人,有坦克500余辆,作战飞机250余架(堪用者仅100余架)。埃及总统纳赛尔为集中兵力保卫运河,下令驻西奈的3万部队撤回运河区。以军共出动10个旅,由装甲部队率先突击,5天内占领西奈和加沙地区。31日,英法联军出动各型舰艇100余艘(含航空母舰和巡洋舰10余艘),先以200余架飞机袭击埃海、空军基地,掌握制海权、制空权;11月5日,在塞得港、富阿德港附近要点实施伞降和直升机机降;6日,出动2.2万名登陆部队占领上述港口。埃及军民坚决抵抗侵略者,尤其在保卫塞得港战斗中,充分发动和武装群众,军民联合,英勇作战,并利用美、苏和英、法之间的矛盾,在全世界人民声援下,英、法、以于6日深夜被迫同意停火和撤军。埃军亡1600余人,损失飞机210余架;英、法、以军亡200余人,损失飞机约20架。英、法军于12月撤离。从此,美国便进一步插手中东事务。以军于次年3月撤离加沙地区和西奈半岛(由联合国部队进驻加沙和亚喀巴湾沿岸地区),但取得了通过蒂朗海峡的航行权。

第三次中东战争(亦称六五战争)

1967年阿、以矛盾和美、苏对中东的争夺加剧,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进一步向外扩张,借口埃及(当时称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封锁亚喀巴湾,于6月5日向阿拉伯国家发起突然袭击。以军乘埃军早饭和军官上班前戒备松懈之机,集中使用200架飞机空袭埃及各空军基地,将埃军绝大部分飞机摧毁于地面,尔后又击毁叙利亚、约旦大量飞机;并出动22个旅实施多方向快速突击,4天内占领西奈半岛和加沙地区,继而攻占耶路撒冷东城区和约旦河西岸地区,10日攻占叙利亚戈兰高地。埃及对以军突袭估计不足,损失惨重。约、埃、叙先后被迫同意停火。结果,以色列又占领6.5万多平方公里的阿拉伯领土,数十万巴勒斯坦阿拉伯人被赶出家园(表1第三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

第三次中东战争后,阿、以对抗继续发展。埃海军舰艇于1967年10月使用舰舰导弹击沉以军驱逐舰“埃拉特”号,首创导弹击沉军舰的纪录。从1968年下半年开始,埃炮兵部队向运河东岸以军实施大规模炮击。以军则从1969年下半年开始向运河西岸包括开罗周围地区实施战略空袭。双方还各派突击队偷袭对方。10年8月停火。这两年的战斗被称为“消耗战”。阿、以双方分别从苏、美得到新式武器装备,为下次战争做准备。苏、美对中东的争夺加剧是导致第四次中东战争的重要国际原因。

第四次中东战争(亦称十月战争)

13年10月,埃、叙为收复失地和摆脱美、苏造成的“不战不和”局面,向以色列开战。伊拉克、约旦、阿尔及利亚、利比亚、摩洛哥、沙特阿拉伯、苏丹、科威特、突尼斯和巴勒斯坦解放组织派部队或飞机参战。埃及(总统萨达特)企图收复运河东岸部分失地,为尔后通过谈判收复西奈半岛创造条件。叙利亚(总统阿萨德)企图收复全部戈兰高地。埃、叙为达成进攻的突然性,取反复动员复员、进行军事演习等多种欺骗措施并把开战时间选定在伊斯兰教斋月(穆斯林白天斋戒)和犹太教赎罪日(教徒当日斋戒,停止一般公务活动),隐蔽进攻企图和进攻时机。以色列于1967年侵占埃、叙部分领土后,扩大了防御纵深,并在运河东岸构筑巴列夫防线和在戈兰高地构筑防线,转取守势战略。以军自恃有强大的空军、坦克部队和侦察情报系统,骄横麻痹,疏于戒备。直到开战前数小时,以统帅部(总理G.梅厄、国防部长M.达扬等)仍认为埃、叙不敢发动进攻,在西奈半岛只驻4个旅,在戈兰高地只驻3个旅。10月6日14时,埃、叙使用优势兵力在炮兵、航空火力和防空火网掩护下,分别向西奈半岛(西线)、戈兰高地(北线)同时突然发起进攻。北线,叙3个步兵师当日突破以军防线,7日,又投入2个装甲师,进抵距以本土数公里的地区。西线,埃陆军在海、空军协同下强渡运河,第2集团军3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北、第3集团军2个步兵师在大苦湖以南迅速突破巴列夫防线,步兵携带反坦克导弹、率先穿过以军各支撑点间的空隙,击毁大量以军坦克;工程兵快速破堤,9小时打开60条通道,架设浮桥12座,保障2个装甲师、2个机械化师等后续部队渡河。海军则同以军舰艇进行海战并用舰炮支援地面部队进攻。10日,埃军按预定停止大规模进攻。以色列在损失惨重、极为被动的情况下,迅速运员预备役部队,使总兵力增至近40万人,先以北线为重点,遏止叙军进攻并实施局部反击,集中使用空军主力向叙地面部队和防空导弹阵地展开攻击并空袭叙后方大城市。11日,以军3个师转入进攻,越过1967年停火线,形成威胁叙首都大马士革之势,并打击了伊拉克、约旦的援叙部队,夺得北线战场主动权。继之,以军将重点转向西线。当埃军于14日投入1000辆坦克展开第2次大规模进攻时,以军投入800辆坦克,步、坦、炮协同作战,并使用武装直升机和其他飞机发射“小牛”、“百舌鸟”式空地导弹、“白星眼”式电视制导等,击毁埃坦克250辆,迫使埃军当日撤回进攻出发阵地。15日晚,以军A.沙龙师向大苦湖地区埃第2、第3集团军接合部穿插突击,先头部队于16日晨在湖北侧德维斯瓦附近渡河,摧毁若干埃防空导弹阵地,为空军活动创造有利条件;架设浮桥后,又有2个师渡河,向南迂回,发展进攻;23日进抵苏伊士湾,占领阿代比耶港,对苏伊士城和埃第3集团军形成合围态势,夺得西线战场主动权。24日,埃以双方按照联合国安理会决议停战。埃、叙同以分别于次年1月和5月签署第1阶段脱离军事接触协议。至此,埃控制了运河东岸纵深约10公里的狭长地带,基本达到战略目的(1982年4月,根据19年3月埃以和平条约,以色列完全撤出西奈半岛)。北线以军撤至1967年停火线以西。

在这次战争中,埃、叙经过周密准备对以实施突袭和两线夹击,首战告捷,使阿拉伯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埃军渡河之役显示出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以军动员快速,先北后西,重点用兵,化被动为主动,尤其向运河西岸的大纵深突击,对于扭转被动局面发挥了作用。双方投入的坦克、火炮、飞机、导弹等数量很大,埃、以于14日一天内共展开1800辆坦克的大会战为战争史上所罕见。阿、以分别使用苏、美当时的先进武器装备和得到苏、美战略空运的及时补充并利用苏、美侦察卫星提供的情报。埃军由萨姆-2、萨姆-3、萨姆-6、萨姆-7型导弹为主组成的防空体系,在战争初期掌握了战场制空权,使以军飞机数日内不敢进入运河空域;以军则使用“响尾蛇”、“蜻蜓”等空空导弹和“加布里埃尔”舰舰导弹对付阿军的飞机、舰艇。大规模电子对抗的展开使战场情况更为复杂,作战损耗加大。双方飞机损失的约60%、舰艇损失的80%以上,大部被毁坦克均为各种导弹所击毁(表2第四次中东战争阿以双方军事实力与战争损失概略统计)。在战略指导与作战上,广泛利用电子技术和使用各种战术导弹,是这次战争的突出特点。

第五次中东战争(亦称以色列入侵黎巴嫩战争)

1982年6月6日,以色列借口打击巴勒斯坦解放组织,从陆 地、空中和海上大举入侵黎巴嫩。到6月11日,以军占领了从贝鲁特到大马士革的国际公路 以南2800平方公里的黎巴嫩土地。巴勒斯坦解放组织在这一地区的基地被全部摧毁,武装力 量的主力也遭到重大损失。驻贝卡谷地的叙利亚军队也受到以色列空军的重创,萨姆导弹设 施和空军力量遭到到重大损失。6月11日,叙利亚与以色列达成停火协议。接着,以色列调 集重兵对巴解总部所在地贝鲁特西区进行了长达两个多月的包围和攻击,后在联合国的调解 下,在维持和平部队的监督下,巴解总部及其万余名武装人员不得不撤出贝鲁特,分散到突 尼斯等8个阿拉伯国家。叙利亚在贝鲁特的1000多名部队也同时撤走。

伊拉克战争

2003年3月20日,美英等国以伊位克隐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并暗中支持恐怖主义为借口,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公然单方面决定对伊拉克实施大规模军事打击。那么,是什么原因促使美国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在国际社会多数国家的反对下去发动一场违背民意的侵略战争?

一、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重要步骤冷战结束后,国际力量对比严重失衡,美国在军事、科技和经济等诸多领域拥有超群优势,成为唯一的超级大国,确立了以维护美国霸权为总目标的国家安全战略,即霸权战略。同时制定了三大具体目标,即维护美国及盟国的安全;扩展美国经济;在世界推进美式民主。冷战后,美国的对外政策就是围绕这"一个中心,三个基本点"展开的。美利用冷战后旧格局已被打破,新格局尚未确立这一"空前绝后"的"战略机遇期",加紧全球战略扩张,企图按照自己的意愿建立单极世界。通过第一次海湾战争,美打击了伊拉克地区霸权主义,主导和控制了海湾地区的局势;通过北约东扩和科索沃战争,挤压了俄罗斯的战略空间。布什上台后,受共和党保守主义的影响,开始调整美国安全战备和对外政策,突出维护国家安全,将俄罗斯和中国作为潜在的战略竞争对手。"9·11"后,强硬的共和党新保守主义集团得势,布什将维护国内安全放在突出位置上,打击恐怖主义成了第一要务,将反恐与防扩结合起来,为此出台了"布什主义","先发制人"理论。"9·11"后,美以反恐怖为名,通过阿富汗战争实现了首次进驻中亚,增加了对南亚局势的影响力。这次对伊拉克战争,是美推行全球战略扩张的又一重要步骤,在布什的心目中,发动这场战争关系到美国的眼前和长远安全,关系到美国的世界霸权或准霸权地位。通过战争,不仅可以拔掉他恨之入骨的伊拉克这个钉子,在伊斯兰世界建立维护美国利益的战略走廊;还可以通过控制欧亚大陆的核心地带,实现对俄、欧、中、印等大国的战略牵制这一箭双雕的作用。

二、基于地源政治的战略考虑美国《国家利益》季刊2002年秋刊登了麻省理工学院政治学博士乔治·理博伊等人写的一篇文章:"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的国家。它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在2001年9月11日前,这是对的。但是,由于美国的是有限的,政策制定者必须确定标准来决定哪些应该投入到哪些地方。"这实际是为美国构画了确定下一个目标的标准,即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价值,执掌这个地区(国家)的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国家)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众所周知,亚太地区是全球地缘战略力量最集中的区域,美国在亚太地区有着广泛而巨大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安全利益。美历来认为,自己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战略利益。2002年夏,美国防部向布什总统和国会提交的《国防报告》中,将中东列入美国重点保护的关键地区之一。"9·11"后,美国把铲除中东的原教旨主义温床、遏制恐怖主义威胁作为自己在中东追求的又一战略目标。随着布什以维护美国"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为核心的国际安全战略的确立,中东地区在美对外战略中的地位进一步上升。伊拉克是地区大国,处于中东的中心地带,石油储量居世界第二,在中东的地缘政治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在这个极具地缘政治经济意义的区域,铲除一大强烈反美的地区性强国,对美来说具有长远的战略利益,当然不会错过机会。美国有官员曾公开声称:伊拉克是美国在中东建立军事基地的最佳位置。

三、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在世界范围内推进美式民主、价值观,一直是美国全球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二战后,美成功地对纳粹德国和军国主义的日本进行了改造,并因此深受鼓舞。布什更是将推行美国民主、价值观作为他这届的一大根本国策,并写入了2002年9月发表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之中,布什本人对推行美式民主具有一种近乎宗教式的热情。开战之前,布什就宣称他的目的是要为中东地区树立一个"民主"的样板,进而向整个阿拉伯世界实行民主辐射,为建立一个美国治下的世界新秩序开辟道路。支持布什战争的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茨更是露骨地说:"伊拉克战争是为了实现改变,一个民主、自由的伊拉克将为中东国家的人民树立一种典型,伊朗、叙利亚人民将从中得到启示,沙特等国也会为形式而不安,从而实行改革。这充分暴露了布什不惜一切代价发动战争的真实用意。

四、控制中东的石油伊拉克石油丰富,1993年已探明了石油储量达1120亿桶,仅次于沙特阿拉伯,居世界第二位,约占世界已探明总储量的10%,美官员从不讳言他们这一目的:控制伊拉克石油。白官鹰派代表人物之一的国防部助理卿沃尔弗维茨公开声称,对伊动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石油。据《世界日报》报道,美国防部副部长沃尔福威茨在新加坡参加亚洲安全会议期间,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让我们简单地看这个问题,伊位克与朝鲜之间最大的区别在于经济,在这个问题上我们别无选择,伊拉克这个国家到处都是石油。"在接受《名利场》杂志访时又讲道:"由于美国官僚政治的原因,我们就把这一问题归结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另据《华盛顿邮报》报道:美为了控制伊拉克石油,国防部组成了由伊拉克前石油官员和美国公司的执行官参加的一个委员会,负责监督伊拉克油田管理和尽快出售伊拉克石油。这一事实说明,美国想一手垄断伊拉克石油的图谋已成为司马昭之心。

五、项庄舞剑,意在暗算欧洲这是欧洲经济界流传的一种观点,认为美发动战争的真正目的,在于通过控制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石油的出海口,钳制欧洲的石油来源,削弱欧洲经济,震慑欧洲资本大量进入美国,从而打击欧元,甚至使其破产,以维护美元在国际金融体系的霸主地位。欧洲的经济规模和金融市场的规模与美国相当,如果未来不出现其他主要货币挑战美元地位的情况下,欧元的确可能与美元平分秋色。那么,欧元的挑战会给美国带来多大损失呢?有人进行了计算,美国的损失最高可达到2.5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人均1万美元左右。与伊拉克战争做比较,战争及战后经济重建所需费用,尽管各方的估计很不相同,但最高的估计是2000亿美元。这样看来,通过伊拉克战争打垮欧元,从成本效益的角度看,暗算欧元的动机确实可以成立的。但我认为现实的可能性比较小,尽管中东地区的石油储量大约占世界的70%,但其出口却是占世界石油交易的40%,中东之外的俄罗斯、墨西哥和委内瑞拉等都是石油大国,因此,即使欧洲一夜之间无法从中东进口石油,仍然可以从其他地区获得部分石油,不至于使自己的经济瘫痪。况且在自由经济条件下,管制世界石油贸易比根除毒品还难,即使欧洲无法从中东直接进口石油,它还可以通过提高油价的方式,轻易地让本来驶往其他地区的油船改驶欧洲。

此外,为小布什捞取政治资本,借伊拉克战争提高自己威望,以便能在2004年的总统大选中连任。同时,对伊位克开战可以从沙特阿拉伯撤军,由此解决美沙等国因基地组织而产生的主要裂痕,也无不是美国对伊动武的一个次要因素。

主要产油国维持原定适度增产,对于全球石油能源会有哪些影响?

美国、英国、欧洲联盟等西方经济体试图说服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欧佩克成员国进一步增产,以平抑油价。欧佩克方面拒绝调整既定增产。这说明,一场俄乌冲突引发的地缘政治博弈已经转化为美国争夺欧洲市场、西方希望欧佩克扩大增产的能源软实力博弈。

可以帮助抵消俄罗斯石油供应缺失的直接解决办法在于欧佩克的两个最具影响力的成员国沙特和阿联酋,它们与俄罗斯一道,多年来一直以欧佩克+协议的形式管理着市场供应。然而,欧佩克仅有的这两个有足够的备用产能在短期内提高产量的产油国却没有站出来填补买家对俄罗斯石油的自我制裁所留下的日益扩大的缺口。

受俄乌冲突和西方对俄制裁影响,全球石油供应被打乱,国际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美国、英国、德国等主要石油消费国多次敦促“欧佩克+”进一步增产,以抑制油价、平息震动的能源市场。

但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等欧佩克成员国重申将继续维护“欧佩克+”合作机制。期间与以色列、巴林、埃及、摩洛哥和阿联酋五国外长会面。会谈后,这些国家承诺在安全和经济关系方面进行更密切的合作。

石油结盟大于政治结盟,新一轮石油价值扩张正随着每桶100美元以上的持续高位深入推进,石油软实力价值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加突出,产油国都希望这一轮收获超额价值回报的周期保持更长时间。

尽管美国基于政治因素的能源软实力博弈在欧洲得逞,但在海湾却没有赢得不考虑政治因素的石油软实力支持。现在国际油价虽然相比过去有了一定的下跌,但对于大多数国家来说,油价还是非常高的,并且起伏非常的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