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盆地沉积盖层的局部构造与油气保存条件

2.《我身边的历史》

3.《我身边的历史》 最好是克拉玛依油田的历史 是论文 大概500到700字

4.中石油 中石化 首次进入新疆建厂时间?

盆地沉积盖层的局部构造与油气保存条件

江苏沥青价格_中苏沥青油最新油价

我们野外工作程度尚低,对局部构造特征如褶皱和断裂等难以进行具体描述。以下是综合了西藏经理部、562队及我们的调查结果所做出的统计。

1.褶皱形态

羌塘盆地内盖层的褶皱构造非常发育,目前已发现背斜与向斜数百个,主要分布在北羌塘西部吐波错-白滩湖地区,即我们提出的第一沉降带的北段;其次为南羌塘地区及北羌塘东部地区,而在基底出露区则相对较少(图3-18)。

在盆地中,面积大于300 km2以上的特大背斜有7个,平均长短轴之比为3.9,属于典型的短轴型褶皱;100~300 km2的大型背斜有18个,平均长短轴之比为4.9,为长轴型褶皱;50~100 km2的中型背斜有39个,平均长短轴之比为6.7,为长轴型至线状褶皱;其余为小型背斜。这一结果显示,在羌塘盆地内背斜以长轴型一线状为主。

背斜的形状类型有:倒转、不对称、尖顶和对称平顶4种类型。成因类型以挤压背斜为主,约占95%以上;其次为推覆背斜。

背斜轴线以近EW-NWW向为主,约占70%;NW向次之,占23%;其余为NE、NNE以及少量NS向。

背斜核部出露侏罗系的占64%;其余为上三叠统、上第三统以及前泥盆系。除了在古隆起区和少数背斜外,无论其规模大小,其在形成时间、隆起幅度及剥蚀程度上,均处于相当的条件之下。

背斜主要形成时间为晚侏罗世末期到早白垩世早期,仅少数形成于印支期和喜马拉雅期。

王成善等(2001)给出了另一幅构造图(图3-19)。图中背斜构造轴向是以北西-南东为主,而且背斜轴线都是纵弯的,变化的。

上述结果表明,地表调查工作还显得不足。

2.构造的深部形态

图3-4显示,背斜构造的翼间角一般在140°以上,属于平缓褶皱,即使定时深转换时速度参数可能偏小而做调整的话,最多也不过进入开阔褶皱的范围。背斜两翼倾角差多小于10°,大体对称。结合剖面上构造形态分析,背斜多为水平挤压下塑性变形为主的纵弯褶皱,只有少数是由逆冲断层派生出的褶皱,但并不属于冲断推覆带。背斜规模大,宽度一般大于10 km;幅度多上千米或至少有数百米;闭合高度多在数百米,闭合宽度多大于5 km。背斜埋深适中,绝大多数在800~1900m范围内,只有少数例外。背斜核部出露地层较新,其中40%出露上侏罗统,30%出露中侏罗统上部。与背斜伴生的断层绝大多数为切翼断层,极少数切轴。

图3-18 羌塘盆地局部构造轴向分布图

(赵政璋等,2001a)

图3-19 羌塘盆地构造行迹展部略图

(据王成善等,2001)

1—隆起;2—盆地边界;3—复背斜;4—复向斜;5—背斜轴;6—向斜轴;7—盆地边界断裂;8—断层;9—少量油流点;10—油苗点

另外,在区域上可以看出中央隆起,发育了典型的冲断推覆构造,断面南倾,向北推覆。在土门地区,紧靠盆地南缘冲断推覆构造很发育,北部褶皱变形减弱,背斜规模大,以宽缓-开阔褶皱为主,但背斜核部地层较老,一般出露下侏罗统甚至于上三叠统。

王成善等(2001)强调褶皱发展具有继承性和递进变形特征。从三叠系到第三系褶皱形态是一致的,虽然三叠系、侏罗系、第三系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印支运动、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都是使原来形成的老构造格局不断得到增强的。但是他又说,北羌塘盆地的构造又为断裂切得很乱,看不出深层构造状况。

3.地层之间的关系

在盆地中,只有上三叠统的肖查卡组底界T3x1为盆地内重要的不整合面;下白垩统的阿布山组与其下地层之间为盆地内最强烈的角度不整合面;下侏罗统的曲色组J1q 与三叠系之间的关系还不清,也可能为不整合面;肖查卡组以下是否还有界面,尚不清楚。显然,仅从一条剖面是无法准确地判断和总结区内地层之间的整合与不整合的关系及其表现的形态,确定浅层和深层的构造形态是否一致。

4.断裂的分布情况

据赵政璋等(2001 a)的资料盆地内已发现大小断层 2000 余条,其中东西向占27.6%;北东向占22.4%;北西向占41.26%;南北向占8.8%。在断层性质上,逆冲性质的占98.4%;正断层仅占1.6%。其中,逆冲走滑剪切性质的占56.7%。在规模上,长度<10 km者占42.67%;10~30 km者占42.87%;>30 km者占14.46%。因此,盆地内断层以北西向及北东向共轭断层组及逆冲性质占绝对优势,并且多数为中小规模的(<30 km)。对69条断裂切割地层的统计(表3-1)表明,盆地内的断裂于第三纪末最活跃,是断裂的主要活动期,断层数占总数的47.9%;中生代末断裂占31.9%;另有2.9%的断层在第四系仍在活动,见表3-1。

表3-1 断层切割地层时代的统计

(赵政璋等,2001a)

应指出,盆地内断层是以逆冲为主、以切翼为主,按理说这种情况对油气层保存是有利的,但是作者强调了“背斜核部的逆断层活动强烈”,并设定为“区内主要断层约2500 km,渗流通道按70%计,断层面取为1m。”这样就导致作者认为断裂及其对背斜构造的破坏是严重的,可能大部分油藏都已遭受破坏了。

王成善等(2001)提出,盆地中的断层以东西向、北西西向和北东东向发育规模最大;其次为北西向、北北东向;南北向的偶见。认为北西西向和北东东向两组断层深切基底,并且多数断层都经历了多次活动,兼具压张扭特征。另外还提出,主生烃期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与燕山期区域变形作用近乎同步发生,使得侏罗-白垩系产生的背斜圈闭具有适当的时间配置,而地区性或局部性的二次生烃则主要发生在老第三纪,因而喜马拉雅期的断块或断背斜亦可能构成有效的油气聚集区。大量油气运移聚集并最终圈闭成藏的时刻可限定在渐新世末,而中新世以来是油气的保存时段。因此,建议:面对较为强烈的新构造运动破坏,可以在生油深坳陷的大背景中取“动中找静”,“强中找弱”,即避开活动构造带,在菱形地块内部寻找弱变形区带,例如金星湖等地区作为勘探首选区块。

5.地壳表层构造与缩短量

王成善(2001)通过2条地质剖面(86°50′E及88°30′E)进行了平衡剖面分析,计算了地壳的缩短量。计算原则为:①设中、新生代地层为非韧性变形,地层变形是厚度不变,断层构造为台阶式;②主要断裂均向下汇拢于相应的滑脱层。求出地壳的缩短量为:

羌北坳陷为≥166 km,缩短率为39.3%(原长为426 km,地表层的缩短率为19.8~23.9%);

羌南坳陷为≥135 km ,缩短率为50.7%(原长为266 km);

不计羌中隆起的缩短量,坳陷总的缩短量为301km,总的缩短率为43.5%。

我们依据位于羌北坳陷内沿88°30′E所作的880线反射地震剖面(图3-5),以上三叠统(?)作为主要地震标志层也进行了长度平衡剖面计算。通过简单的伸展相加,求出原长度为256 km,现在已缩短为180 km,缩短率约为30%。

我们计算的表层缩短率为30%,如加上南羌塘的缩短率和羌中隆起的缩短率,则总体的缩短率应在40%以上。如果设羌塘地块原来厚度为35~40 km,按缩短率40%计算,则地壳的厚度应为60~67 km。这与我们用广角地震法求出的地壳厚度是一致的。

6.作者们的认识

根据对盆地内构造的分析与再划分,我们提出盆地内局部构造应以北西西向与北西向为优势(图3-17),深部是否也为这一特征?

从880测线的地震剖面(图3-4)看,地表和地震勘探确定的断裂有22条,地震反射标志层最深层位的t12反射时间为3s,探测深度在3 km左右。在地震剖面上,以J3s底界、J2b底界和T3x3底界为标志层,均为碳酸盐岩与碎屑岩的分界面,地震反射振幅强,连续性好,所以用地震结果分析断裂更为可靠。剖面中显示的22 条断裂,断距小于500m的有10条,大于1 km的有6条。值得注意的是,地震标志层的厚度多数是在800m以上,这些断裂是否都成为贯通性的断裂还不能确定。断层面倾角较陡,剖面南部的断层向南倾斜的为多,北部的则向北倾斜的为多。比较而言,南羌塘盆地断裂比北羌塘盆地断裂要发育得多,北羌塘盆地的西部又比中部发育。

鉴于本区地层的物理性质相差很大,挤压褶皱后可能成为滑移面的有4个,即①中侏罗统的夏里组(J2x),有很厚的水平层理发育的泥岩系;②上三叠统底部,为一区域性的不整合面;③上下二叠统之间的不整合面,下二叠统广泛出现有断坡构造;④上泥盆统的底面,位于地下10~12 km深处。在挤压作用下,表壳层将通过上述滑移面发生褶皱、逆冲等构造,使地壳缩短与增厚,造成上下构造的不协调,并可能对断层的破坏作用加以减弱和补偿。

北羌塘坳陷有利的封盖层有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和上侏罗统泥质岩盖层,最大厚度分别为781m、1820m和1289m;中侏罗统还普遍发育20~100m厚度不等的膏盐岩盖层,分布在中西部。南羌塘坳陷上三叠统、中侏罗统和上侏罗统泥质岩盖层最大厚度分别达898m、1790m和666m,中侏罗统发育的膏盐岩盖层厚度可达20~100m,主要分布在中东部。而中央隆起带的中侏罗统的膏盐层也有60~100m厚。

羌塘盆地在印度大陆向北的长期挤压作用下,在中新世以来地壳缩短了近50%的同时增厚了1倍。在地壳运动的过程中,上地壳发生了一系列的逆冲断裂和褶皱。断裂的发育可对油藏起到破坏作用,使油气分散和放掉,但是从另一方面又可能增加地层的渗透性和孔隙率,从而又有利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关键在于一些层位盖层的发育情况和新的保护作用。本区内有3类盖层:①泥质岩和膏盐层盖层;②稠油和沥青的形成起到的保护作用;③本区隆升形成大面积的冰冻层新起的封存作用。此外,在第三系发育地段也有利于油层的保存。

本区发现有大量的油气苗和沥青层。有些学者将其作为断裂作用使油气散移的证据。这种情况在克拉玛依油田的发现过程中也遇到过。张文昭(1999)是这样回顾的:“克拉玛依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1951~1952年中苏石油公司在这一带进行油气勘查,钻探井4口,未获工业油流。1954年,由前苏联专家勒依乌瓦洛夫和中国专家张恺等10人组成的地质调查队,在这里进行石油普查,认为含油远景很好,建议钻探井。1955年6月,由陆铭室负责的1219青年钻探队黑油山一号井,10月29日于井深620m三叠系完钻试油,10月31日喷油,10mm油嘴折算日产油21 t。黑油山一号井出油后,新疆石油公司的前苏联专家对油田规模评价有分歧,一些来自第一巴库的前苏联专家认为原油已沿大单斜不整合面运移到地面,形成了沥青山、沥青脉,剩下的只是少量残留油藏。唯有前苏联专家尼肯申认为原油氧化可作为沥青封闭遮挡,单斜上的褶皱、断裂、岩性变化都可以形成有利的储油圈闭,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应作为重点探区。和前苏联专家组组长安德列依柯在听取各方面意见后,决定将勘探重点从盆地南缘转移到西北缘,对从车排子到乌尔禾长160 km、宽30 km范围进行了综合勘探。1956年底控制含油面积55 km2,以后逐年扩大,到目前已探明地质储量10亿吨,成为我国第二大油田。”

克拉玛依和羌塘盆地两个地区地质情况有很多不同,但是两个地区都是强烈的构造活动带,都发育了大量的逆冲断裂,而原油氧化都可形成沥青而成为新的封闭遮挡层。所以,不能见到沥青就悲观地认为油气已经“跑光”。例如,在伦坡拉盆地内第三系浅层中见到的油已成为稠油。伦坡拉盆地的第三系是在中生代盆地拉张后再沉积的,后来再转变成挤压体制的。其经历的构造作用比其他一直遭受挤压作用的地区要复杂得多。伦坡拉盆地的情况表明第三系的发育也有好的一面。因此,对盆地内第三系发育地段也应给予更多的注意,特别是在北羌塘盆地,在这一地区地壳与上地幔长期发生着热交换,现代火山活动也相对要多,第三系对油气的保护作用更显得重要。

《我身边的历史》

克拉玛油田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在独山子油矿北约130千米处,有一座“沥青丘”,这里像山泉一样流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油。当地人把这里叫做“黑油山”,维吾尔语即“克拉玛依”。 1958年5月经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的戈壁荒滩,已建成为一个具有勘探、钻井、油、输油、炼油、建筑、运输、机修制 克拉玛油田

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石油工业生产基地和科研、文教卫生、商业贸易、公共事业基本配套的石油工业新城。 克拉玛依市地处准葛尔盆地西北 缘,位于东经84°42′,北纬45°36′,全市面积9500平方公里。克拉玛依市下辖4区2乡1镇。1990年全市人口26万余人,其中汉族占76.24%,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满、锡伯、俄罗斯等30多个少数民族占23.7%。克拉玛依有归侨、侨眷、港澳台胞眷属3000余人,他们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有着广泛的联系。克拉玛依交通十分方便,三条公路干线穿越境内,市内公路四通八达,有定期班车通往乌鲁木齐及北疆各主要城市。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早期

上早已记载过当地的“黑油山”。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开始普查勘探。1955年获工业油气流。1956年投入试,年产原油1.6万吨。至1960年达163.6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的39%。是大庆油田投入开发之前全国最大的油田。以后经全面开发,1985年原油产量达494.5万吨。1998年,以它为核心的新疆石油管理局产原油871万吨,天然气4.71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克拉玛油田

克拉玛依油田 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石油工业十分落后,最大的玉门油田年产量不过10余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然经过三年恢复期,但到1953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也只有43.5万吨,这个产量仅仅能满足社会生产需要量的三分之一。 克拉玛依市黑油山

1954年,以苏联专家乌瓦洛夫为队长,地质师张恺、实习生宋汉良、朱瑞明等十人组成地质调查队,对新疆黑油山——马尔禾地区完成1:10万的地质普查后,明确提出该地区有很好的含油前景,建议进行地球物理详查和探井钻探。 1955年1月,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举行,把新疆确定为重点勘探地区之一。经过半年的准备,技师陆铭宝任队长的1219青年钻井队由独山子开赴黑油山。1955年7月6日,南侧1号井开钻; 10月29日完钻,次日喷油。从此,“克拉玛依”这个象征着吉祥富饶的名字传遍了五湖四海。 到1960年,油田初步探明含油面积290平方千米;克拉玛依——马尔禾油田先后发现克拉玛依、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等多个油田,整个轮廓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的克拉玛依己经建设成为一个依托石油立体发展的工业城市。

之后

改革开放年代,克拉玛依追踪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的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和创新,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使探明储量和原油产量连续25年稳步增长。20世纪80至90年代 克拉玛油田

陆续探明百口泉、红山嘴、乌尔禾、夏子街、火烧山、北三台、彩南、石西和玛湖等一批油气田,进入新世纪又相继找到陆梁、石南、莫索湾和安集海等油气田,油气勘探连年获得重大突破。

现代

迄今为止,克拉玛依累计发现油气田25座,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29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66.6亿立方米;2004年生产原油 1111万吨,生产天然气25.5亿立方米,分别比1958年增加30倍和751倍。今天的克拉玛依油田,已不再是原来十几平方公里的黑油山,而是以黑油山为基点,向南、北、东三方辐射的千里油区。 随着油气的加快开发,克拉玛依石油炼制及化学工业蓬勃发展。在半个世纪以前只有7万吨炼油能力的基础上,油田建成拥有50多套先进生产装置、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1000多万吨的石化企业,石油化工产品已达220多种,其中一批主导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现在,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油化工基地,已经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工作对象准噶尔盆地,发育着巨厚生油岩层,蕴藏着86亿吨石油和2.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目前探明率分别只有20%和3.4%左右,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编辑本段大事记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黑油山1号井完钻出油,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 ◎1957年9月,克拉玛依油田在二中区开辟生产试验区,74口油井相继投产。12月底,克拉玛依油田生产原油70271吨 ◎1958年1月15日,乌尔禾132井出油,发现乌尔禾油田。6月4日,独山子炼油厂 克拉玛油田

第一批运往内地的成品油启运。 ◎1959年1月10日,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克拉玛依——独山子输油管线正式投产,全长147.2公里,年输油能力53万吨。 ◎1966年,克拉玛依油田高产区七中区投入开发 。 ◎1967年,生产原油112.67万吨,克拉玛依油田二东区、七东区正式投入开发,独山子炼油厂延迟焦化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20万吨。 ◎1968年,石油勘探在克拉玛依油田的二、五、八区和黑油山地区及乌尔禾取得突破,石油地质储量登上3亿吨台阶,全年生产原油114.9万吨,加工原油61.325万吨。 ◎17年5月17日,位于叶城县境内的柯参一井喷出高产油气流,标志着柯克亚油气田的发现。 ◎年11月初,克拉玛依炼油厂试炼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 (重油)成功,产出7个品种,其中10号沥青填补了高速公路专用沥青生产在我国的空白。 ◎1985年3月,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一个稠油(重油)热试验区——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开始建设。 ◎1986年6月21日,准噶尔盆地东部台3井出油,发现北三台油田。 ◎1987年8月1日,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台10井日喷天然气9.4万立方米,发现马庄气田。 ◎1991年11月9日,北疆地区第一个气田——马庄气田投入开发,开始向三台电厂和北三台油田输送天然气。 ◎1992年9月3日,彩南油田开发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我国第一个整装沙漠油田正式投入开发。 ◎1995年3月,石西油田投入试验开发。该油田是继彩南油田之后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发现的第二个沙漠油田。 ◎1996年8月6日,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背斜顶部的呼2井发生强烈井喷。该井的出油,是盆地南缘40年勘探中最重大的突破。 ◎19年1月19日,石西油田第三口水平井——SHW0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8毫米油 克拉玛油田

嘴日产原油360吨、天然气12万立方米。 ◎19年1月24日,克拉玛依石化厂生产出首批合格工业白油,填补了新疆的一项空白。 ◎1998年2月13日,独山子乙烯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家审批。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1.28亿元,将乙烯装置年生产能力由14万吨扩大到20万吨,聚乙烯装置由12万吨扩大到17万吨,聚丙烯装置由7万吨扩大到10万吨,顺丁橡胶由2万吨扩大到3万吨,丁二烯装置由2.7万吨扩大到3万吨。 ◎1999年3月2日,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84井在二叠系试出工业油气流,发现新油气藏。 ◎2000年3月22日,百口泉油田百重7井区正式投入开发,这是新疆油田公司开发的第二个稠油油田。 ◎2001年5月23日,全国第三次评价得出结论:准噶尔盆地油气量达到102.59亿吨,比上一次评价得出的量增加29.5%。 ◎2002年12月24日,新疆油田公司召开原油突破1000万吨祝捷大会,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宣告诞生。 ◎2003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811万吨,探明石油可开储量1533.7万吨,新增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470.77亿立方米,可开储量399.71立方米。 ◎2004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385.7万吨,天然气储量99.6亿立方米;新增探明石油可开储量1405万吨,天然气可开储量30.46亿立方米。

《我身边的历史》 最好是克拉玛依油田的历史 是论文 大概500到700字

克拉玛油田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在独山子油矿北约130千米处,有一座“沥青丘”,这里像山泉一样流出的不是水,而是黑色的油.当地人把这里叫做“黑油山”,维吾尔语即“克拉玛依”. 1958年5月经院批准设立克拉玛依市,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直辖市.经过30多年的艰苦创业,昔日的戈壁荒滩,已建成为一个具有勘探、钻井、油、输油、炼油、建筑、运输、机修制 克拉玛油田

造等门类比较齐全的石油工业生产基地和科研、文教卫生、商业贸易、公共事业基本配套的石油工业新城. 克拉玛依市地处准葛尔盆地西北 缘,位于东经84°42′,北纬45°36′,全市面积9500平方公里.克拉玛依市下辖4区2乡1镇.1990年全市人口26万余人,其中汉族占76.24%,维吾尔、哈萨克、回、蒙古、满、锡伯、俄罗斯等30多个少数民族占23.7%.克拉玛依有归侨、侨眷、港澳台胞眷属3000余人,他们与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华侨、华人有着广泛的联系.克拉玛依交通十分方便,三条公路干线穿越境内,市内公路四通八达,有定期班车通往乌鲁木齐及北疆各主要城市.

编辑本段发展历程

早期

上早已记载过当地的“黑油山”.1951年中苏石油公司开始普查勘探.1955年获工业油气流.1956年投入试,年产原油1.6万吨.至1960年达163.6万吨,占当年全国天然石油产量的39%.是大庆油田投入开发之前全国最大的油田.以后经全面开发,1985年原油产量达494.5万吨.1998年,以它为核心的新疆石油管理局产原油871万吨,天然气4.71亿立方米,成为我国重要的石油工业基地. 克拉玛油田

克拉玛依油田 克拉玛依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西北边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石油工业十分落后,最大的玉门油田年产量不过10余万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虽然经过三年恢复期,但到1953年全国原油年产量也只有43.5万吨,这个产量仅仅能满足社会生产需要量的三分之一. 克拉玛依市黑油山

1954年,以苏联专家乌瓦洛夫为队长,地质师张恺、实习生宋汉良、朱瑞明等十人组成地质调查队,对新疆黑油山——马尔禾地区完成1:10万的地质普查后,明确提出该地区有很好的含油前景,建议进行地球物理详查和探井钻探. 1955年1月,全国石油勘探会议举行,把新疆确定为重点勘探地区之一.经过半年的准备,技师陆铭宝任队长的1219青年钻井队由独山子开赴黑油山.1955年7月6日,南侧1号井开钻; 10月29日完钻,次日喷油.从此,“克拉玛依”这个象征着吉祥富饶的名字传遍了五湖四海. 到1960年,油田初步探明含油面积290平方千米;克拉玛依——马尔禾油田先后发现克拉玛依、白碱滩、百口泉、乌尔禾、红山嘴等多个油田,整个轮廓呈现在世人面前.如今的克拉玛依己经建设成为一个依托石油立体发展的工业城市.

之后

改革开放年代,克拉玛依追踪世界石油勘探开发的先进设备和高新技术,通过引进、消化和创新,提高技术和装备水平,使探明储量和原油产量连续25年稳步增长.20世纪80至90年代 克拉玛油田

陆续探明百口泉、红山嘴、乌尔禾、夏子街、火烧山、北三台、彩南、石西和玛湖等一批油气田,进入新世纪又相继找到陆梁、石南、莫索湾和安集海等油气田,油气勘探连年获得重大突破.

现代

迄今为止,克拉玛依累计发现油气田25座,探明石油地质储量18.29亿吨,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766.6亿立方米;2004年生产原油 1111万吨,生产天然气25.5亿立方米,分别比1958年增加30倍和751倍.今天的克拉玛依油田,已不再是原来十几平方公里的黑油山,而是以黑油山为基点,向南、北、东三方辐射的千里油区. 随着油气的加快开发,克拉玛依石油炼制及化学工业蓬勃发展.在半个世纪以前只有7万吨炼油能力的基础上,油田建成拥有50多套先进生产装置、原油一次加工能力为1000多万吨的石化企业,石油化工产品已达220多种,其中一批主导产品填补国内空白.现在,克拉玛依-独山子石油化工基地,已经成为新疆国民经济的重要增长点. 克拉玛依油田的主要工作对象准噶尔盆地,发育着巨厚生油岩层,蕴藏着86亿吨石油和2.1万亿立方米天然气,目前探明率分别只有20%和3.4%左右,勘探开发潜力巨大.

编辑本段大事记

◎1955年10月29日,克拉玛依黑油山1号井完钻出油,标志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被发现. ◎1957年9月,克拉玛依油田在二中区开辟生产试验区,74口油井相继投产.12月底,克拉玛依油田生产原油70271吨 ◎1958年1月15日,乌尔禾132井出油,发现乌尔禾油田.6月4日,独山子炼油厂 克拉玛油田

第一批运往内地的成品油启运. ◎1959年1月10日,我国第一条长距离输油管线克拉玛依——独山子输油管线正式投产,全长147.2公里,年输油能力53万吨. ◎1966年,克拉玛依油田高产区七中区投入开发 . ◎1967年,生产原油112.67万吨,克拉玛依油田二东区、七东区正式投入开发,独山子炼油厂延迟焦化装置建成投产,年加工能力20万吨. ◎1968年,石油勘探在克拉玛依油田的二、五、八区和黑油山地区及乌尔禾取得突破,石油地质储量登上3亿吨台阶,全年生产原油114.9万吨,加工原油61.325万吨. ◎17年5月17日,位于叶城县境内的柯参一井喷出高产油气流,标志着柯克亚油气田的发现. ◎年11月初,克拉玛依炼油厂试炼克拉玛依油田九区稠油 (重油)成功,产出7个品种,其中10号沥青填补了高速公路专用沥青生产在我国的空白. ◎1985年3月,新疆石油管理局第一个稠油(重油)热试验区——克拉玛依油田九区开始建设. ◎1986年6月21日,准噶尔盆地东部台3井出油,发现北三台油田. ◎1987年8月1日,准噶尔盆地东部的台10井日喷天然气9.4万立方米,发现马庄气田. ◎1991年11月9日,北疆地区第一个气田——马庄气田投入开发,开始向三台电厂和北三台油田输送天然气. ◎1992年9月3日,彩南油田开发建设指挥部正式成立,我国第一个整装沙漠油田正式投入开发. ◎1995年3月,石西油田投入试验开发.该油田是继彩南油田之后在准噶尔盆地腹部发现的第二个沙漠油田. ◎1996年8月6日,位于准噶尔盆地南缘呼图壁背斜顶部的呼2井发生强烈井喷.该井的出油,是盆地南缘40年勘探中最重大的突破. ◎19年1月19日,石西油田第三口水平井——SHW01井获得高产油气流,8毫米油 克拉玛油田

嘴日产原油360吨、天然气12万立方米. ◎19年1月24日,克拉玛依石化厂生产出首批合格工业白油,填补了新疆的一项空白. ◎1998年2月13日,独山子乙烯改扩建工程项目建议书通过国家审批.改扩建工程总投资11.28亿元,将乙烯装置年生产能力由14万吨扩大到20万吨,聚乙烯装置由12万吨扩大到17万吨,聚丙烯装置由7万吨扩大到10万吨,顺丁橡胶由2万吨扩大到3万吨,丁二烯装置由2.7万吨扩大到3万吨. ◎1999年3月2日,位于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的克84井在二叠系试出工业油气流,发现新油气藏. ◎2000年3月22日,百口泉油田百重7井区正式投入开发,这是新疆油田公司开发的第二个稠油油田. ◎2001年5月23日,全国第三次评价得出结论:准噶尔盆地油气量达到102.59亿吨,比上一次评价得出的量增加29.5%. ◎2002年12月24日,新疆油田公司召开原油突破1000万吨祝捷大会,我国西部第一个千万吨大油田宣告诞生. ◎2003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5811万吨,探明石油可开储量1533.7万吨,新增控制天然气地质储量470.77亿立方米,可开储量399.71立方米. ◎2004年新增探明石油地质储量6385.7万吨,天然气储量99.6亿立方米;新增探明石油可开储量1405万吨,天然气可开储量30.46亿立方米.

中石油 中石化 首次进入新疆建厂时间?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西北油田分公司

18年进入新疆,先后在塔里木、准噶尔、吐哈等盆地开展石油地质普查勘探;

克拉玛依石化公司是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所属集炼油化工为一体的年加工能力为500万吨的燃料油——润滑油——沥青型石化企业。是伴随着新中国第一个大油田——克拉玛依油田的开发于1959年创建的。

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公司是中国西部最大的石油生产企业,隶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1950年成立的中苏石油股份公司,1955年交中方独资经营,后改称新疆石油管理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