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位于哪里

2.湖南省益阳市

3.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有多少人口

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位于哪里

重庆市秀山县柴油价格表_重庆市秀山县柴油价格

属于:浙江省舟山市普陀区

普陀位于浙江省东北部,舟山群岛东南部。界于北纬29°32‘-30°28’,东经121°56‘-123°14’。因境内佛教胜地普陀山而得名。地处长江、钱塘江、甬江入海聚汇处,临近上海、杭州、宁波、温州等对外开放的大中城市。西北距上海165公里,西距宁波73公里、杭州210公里,西南距温州265公里,与台湾基隆港相距550公里,距日本长峙港852公里,离韩国仁川港8公里,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全区共有大小岛屿454.5个,其中有人居住的30.5个。 海岸线总长831.43千米,总面积6730平方公里,其中海域面积6271平方公里,陆域面积459平方公里,是一个海洋大区,陆地小区。

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 ,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 度5.5℃ ,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极其丰富的海产

普陀海域辽阔,海水和海涂丰富,含舟山渔场内中街山、洋鞍两渔场,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自然条件优越,生物丰富,有海洋生物1100余种,尤其渔业丰富,种类繁多,其中鱼类140种,以大黄鱼、小黄鱼、带鱼、乌贼、鳓鱼、鲳鱼、马蛟鱼、鳗、比目鱼为主,随着变化,作业调整,拓展鱼场,马面鱼、鲐参鱼及鲷类已成为主类。蟹虾类亦有40余种,以三疣梭子蟹、哈氏仿对虾、鹰抓虾为主。海水养殖面积2005年达6.03万亩,主要养殖紫菜、海带、蛤、蛏子、对虾、蟹和鱼类,其中大黄鱼的人工养殖成功,是海产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养殖金奖。由于普陀区境内岛屿周围多滩涂,涂坡平坦蓄水渗漏性小,适宜海盐生产。2005年在产盐田总产量4.31万吨。

得天独厚的深水良港

普陀区境内岛屿星罗棋布,海岛岸线弯曲,岙口、岬角环列,形成众多港口、港湾、水道,且岛屿环抱,口多腹大,水深浪小,少淤不冻,加之多泥质粉砂或粉砂质泥底,腹地可建港口设施,其避风性能、锚地良好。据探测,全区12-20米水深岸线44公里,区域内有各类船舶修造企业59家,分布在马峙、鲁家峙、朱家尖、桃花、虾峙、六横等岛,是建设深水泊位,泊航巨轮的理想港区。国际航道--虾峙门航道可供15万吨载轮自由进出,20万吨载轮候船进出。

国内外著名的沈家门渔港则是舟山渔场的中心港口,也是全国最大的渔港,与挪威卑而根港、秘鲁卡亚俄港合称世界三大群众渔港。其长11.5公里,宽0.19-0.17公里,为东西走向多口门的峡型天然良港,港域320万平方米,水域185万平方米,海底平坦,泥质粉砂,是理想的渔轮锚泊、避风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渔汛旺季,国内沿海各省市的近万艘渔船云集,避风、修理和补给生产、生活资料。沿港岸设有船厂、柴油机厂、锚链厂及石油、渔网、渔机等为渔业生产服务的企业百余家。目前,沈家门港已是客货运输综合性港口。后来居上的旅游产业

普陀旅游十分丰富,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具有佛教文化、山海景观、渔村风情、海滨度、海鲜美食等丰厚的旅游。其中自然景观以海、沙、山、石、洞、礁等为主,类型众多。沙滩得天独厚,沙滩面积占浙江省沙滩总面积的四分之一。各岛屿地质以花岗岩为主,经地壳运动和海水侵蚀,形成千姿百态的山石景观和海礁景观, 以普陀山的西天景区、南天门景区、朱家尖的白山景区、桃花岛的安期峰景区,以及东海前哨东极岛的东福山等最为著名。普陀的人文旅游也十分丰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相得益影。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愈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朱家尖已打响“沙雕”品牌,被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为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桃花岛据传是秦朝安期生隐居之地,更因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传》蜚声海内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纱。“十里渔港”沈家门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渔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近年来更以海鲜夜排档闻名遐迩。

气候条件

普陀属北亚热带南缘季风海洋型气候,常年温和湿润,冬暖夏凉,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16.1℃ ,最冷为1月份,平均温 度5.5℃ ,8月份最热,月平均气温26.9℃,常年日照时数2150.7小时,年太阳辐射总量113.5千卡/平方厘米,全年≥10℃活动积温5009.6℃,无霜期235天。年平均降雨量1200mm。年平均相对湿度80%,属湿润或半湿润地区。

海岛经济

改革开放以来,全区经济平稳健康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1996年被授予浙江省第二批小康县(区)称号,1998年列入沿海经济开发区。

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103.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2年增长86.5%,年均增长16.9%,高于全省同期增速3个百分点;人均生产总值32378元,年均增长17.3%。财政总收入8.5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4亿元,比2002年分别增长149.3%和144.2%,年均分别增长25.7%和25.0%。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8.35亿元,比2002年增长58.3%,年均增长12.2%。四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02.4亿元,年均增长34.4%。社会发展综合水平不断提升。提前一年实现“十五”各项主要经济指标。总体上看,这四年是普陀历史上经济社会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之一。

稳中求进的海洋渔业

作为全国的重点渔区,海洋渔业是普陀经济的重要基础。2006年全区渔业总产量49.53万吨,总产值31.49亿元。渔农产业稳步发展,实现渔农业总产值33.53亿元,比2002年增长25.7%;渔业总产量49.53万吨,比2002年减少2.7%;渔业总产值31.49亿元,比2002年增长28.7%。四年共报废拆解渔船918艘,分流捕捞渔民4525人,投入渔业基础设施建设1.7亿元。积极发展特色农业,建立了一批有机茶、水仙花、苗木、水果等基地。全区三次产业比例从25.5:33.3:41.2 调整到15.5:40.7:43.8,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更趋合理。

普陀境内海涂、浅海水流通畅,海水营养盐丰富、生物含量高,是鱼、虾、贝类养殖的良好场所。可供开发利用的浅海、滩涂,围塘面积达12万亩。深水网箱、高标准围塘等养殖新方式、新技术得到推广,全区养殖面积6.03万亩,产量3.85万吨,产值5.93亿元,其中大黄鱼的全人工养殖成功,是水产养殖技术的一大突破,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养殖金奖。

工业主导地位进一步突出

2006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140.14亿元,比2002年增长1.8倍,年均增长29.7%。以船舶修造、水产加工等为代表的临港工业发展迅猛,实现产值119.40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船舶修造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产值33.22亿元,比2002年增长11.2倍;修船坞容量超过100万吨,中远船务等一批重大修造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水产品精深加工水平和产业集聚能力进一步提升,实现水产加工总产值80.26亿元,精深加工比重达到41.6%。规模企业不断做大做强,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22家,比2002年增加17家。

旅游业取得长足进步

普陀旅游十分丰富,以“海天佛国”普陀山、“沙雕故乡”朱家尖、““东方渔都”沈家门及“金庸笔下”桃花岛,构成独特的普陀“旅游金三角”。普陀山为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自唐代开创观音道场已愈千年之久,是国内外最大的观音菩萨供奉地,在我国沿海及东南亚一带久享盛名。朱家尖以山海景观、渔村风情和滨海渡出名,目前已打响“沙雕”品牌,被国际沙雕组织WSSA确认为世界上沙质和风景最好的沙滩之一。桃花岛据传是秦朝安期生隐居之地,更因武侠文学大师金庸先生名作《射雕英雄传》蜚声海内外,被蒙上“海上仙山”的神秘面纱。去年央视《射雕英雄传》在桃花岛拍摄,使桃花岛知名度进一步提高。“十里渔港”沈家门与挪威卑尔根港、秘鲁的卡亚俄港,并称为世界三大群众渔港,也是全国最大的渔货集散地,近年来更以海鲜夜排档闻名遐迩。2006年全区旅游接待人数464.68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84.2%,其中境外游客6.55万人次,比2002年增长7.4倍;创旅游收入30.65亿元,比2002年增长102.4%。

方兴未艾的开发建设

改革开放以来,普陀认真贯彻总书记“开发海洋,振兴舟山”和总理“扩大开放,繁荣舟山”的题词精神,不失时机地推进经济发展。根据不同功能,分别规划建设了沈家门海洋生物工业园区、勾山海岛产业化园区,展茅丰岛工业园区和六横工业园区,以提升工业化和推进城市化。省级东港经济开发区规划围海造地8平方公里,增加深水岸线7.2公里,建成可容纳5万人口的现代化滨海新城。“十五”期间,普陀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13亿元,完成了沈家门港疏浚、东港海滨公园、虾峙渔港防浪堤工程、六横殡仪馆项目、展茅、勾山、朱家尖污水处理工程等一批重点、实事项目。专业市场培育也已初见成效,2005年舟山国际水产城被评为全国首家水产行业“四星”级文明市场,实现水产品交易量30.19万吨,交易额32.1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3.8%和5.3%。早在1996就被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部编入《中华之最》大典,成为全市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这些都将为普陀经济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历史沿革

普陀区因区内的著名的佛教名胜普陀山而得名,普陀山与五台山、九华山、峨嵋山并称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但是,与其他佛教名山比较,普陀山不仅是其中唯一的海岛,也是唯一来自于梵语的地名。

据史载,普陀山在宋代以前称梅岑山,因民间传说西汉成帝时,有方士梅福隐居山中炼丹,并以医道救济岛民而得名。然而,在后梁贞明二年(公元916年)日本僧人慧锷在山中建立了不肯去观音院之后,由于从五代至宋元,信奉佛教已成为从皇室到百姓都崇尚的一种风气,岛上的佛事活动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在五代和宋朝的战乱年代中,地处茫茫东海中的不肯去观音院和不肯去观音像,不仅是人们眼中真善美的化身,同时观音菩萨不肯去日本的故事而代表了一种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观音菩萨的有关灵异故事迅速流传开来。在北宋末年,徽、钦二帝被金兵掳去之后,观音菩萨不肯东去国外的情操,对心灵上遭受了巨大创伤的国民来说,更是一种良好的慰藉,也更加深了百姓对观音菩萨的崇敬和膜拜之心。而在人们心目中海岛所特有的神秘气氛,也加速了故事的流传速度。随着观音菩萨的崇高偶像地位的树立,有人开始在到经典中查找依据,并在《华严经》找到了以下记载:“南方有山,名布怛洛迦,彼有菩萨 ,名‘观自在’”(也有可能是有人无意中注意到这段文字与梅岑山地理环境中的某些相似之处)。于是,布怛洛迦(梵语Potalaka的音译,也写作普陀洛迦、补怛洛迦、补陀落迦、布达拉等。意译作小白花(华)、光明山、海岛山等)一名被借用到梅岑山,作为梅岑山的别名在社会上流传。流传之初,由于译法不同,有使用音译的,也有使用意译的,如在苏东坡的《送冯判官之昌国》诗中:“兰山摇荡秀山舞,小白桃花半吞吐。”句中的“小白”即来自于意译名“小白花”,今普陀山妙庄严路侧的山岩上也仍可见每字2米见方的“白华山”摩崖;而南宋后期成书的宝庆《昌国县志》(1227年)中使用的则是音译名“补陀洛迦”。

到了南宋时期,“补陀洛迦”一名已开始出现后来居上,欲取代原名“梅岑山”之势 ,这个倾向在宝庆《昌国县志》中得了充分的反映。该志载:“补陀洛迦山,在东海中,佛书所谓海岸孤绝处也。一名梅岑山”。在可见编者眼中,该岛的正名和别名已经发生了逆转。但是,已经使用了千百年的“梅岑山”这个名称没有立即退出社会流传,并还在相当大的范围内作为该岛的主名出现。在元代的大德《昌国州图志》(1298年)的记载中,就是以“梅岑山”为正名,以“补陀洛迦山”为别名的。

从元朝的中后期开始,梅岑山的本名的使用频率已越来越小,到至正二十一年(1361年)盛熙明编纂山志时,该志就名正言顺地称为《补陀洛迦山志》了。在梵语地名的流传过程中,国人对冗长深奥的外来语译名的不便阅读和记忆感到烦恼,因此,他们根据汉语的语言习惯将补陀洛迦山简化为补陀山、普陀山,并最终在明末确定为更加汉化的用字——普陀山,一直流传至今。在普陀山地名历四百余年的流传过程中,其间也曾有过复古,重新以全称“普陀洛迦山”作为岛名的现象,但时间不长而且主要表现在文字书上。在口语中,冗长的全称已经近乎绝迹。

对于普陀山地名的借用现象,清人朱绪曾在《昌国典咏》(清末)中已有这样的论述:“南印度之布怛落迦,乃佛书所指。普陀洛迦之在定海者,用近似得名。”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教授这样论断:“印度的‘普陀’因为是佛教圣地,所以为其他信奉佛教的地区所搬用。”这个“布怛落迦”山的具体位置,北京大学著名学者季羡林教授等考证:在北纬8度43分,东经77度22分,今印度西高止山南段,秣刺耶山以东提讷弗利县境内的巴波桑那(Papanasam)山。意译翻作“小白花(华)”,是讲这座山中多有小白花树,清香远布,而不是指我市的普陀山曾有过这样的景观。这是我们在使用“普陀山”这个梵语地名时必须注意鉴别的。在我国境内,随佛教文化的传播而借用该地名的,还有西藏著名的布达拉宫所在地——布达拉山。

2020年12月,普陀区上榜2020中国城市创新百佳示范县市榜第60名。

2020年11月,普陀区被推选为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区。

2020年,普陀区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名列第8位。

2012,农业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普陀区为首批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2019年11月,水利部公布第二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区)名单,普陀区榜上有名。

2019年10月,普陀区入选2019年度全国科技创新百强区,位列第37名。

2016年2月,农业部和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确定普陀区为2014—2015年度全国平安渔业示范县。

2015年3月,普陀区获得第三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

湖南省益阳市

益阳市位于资水尾闾,洞庭湖南缘,东经112°30',北纬28°36'。城区6个街道办事处,面积23平方公里;郊区2个镇、7个乡,面积360.18平方公里。资水顺势由西向东穿越城区流经8公里,将全城分南北两半。14年12月31日益阳资水公路大桥建成通车后,已将城区南北两片连成一体。1985年5月修建了宽45米的朝阳公路,1991年又成了朝阳综合经济开发区,它将会成为未来益阳市最繁华、最富有现代化气息的中心市区。

益阳市的城建设起步虽晚,但发展较快。原来的麻石长街改建成了柏油路(资江西路和资江东路),并新修了五一路、河南路、康富路等干道和上百条支道。按市委提出的“北改南建”总体规划,不仅整个城区构成了比较系统的街道网络,而且,江家坪机械工业区、城内纺织工业区、陆贾山针织工业区、大海塘化学工业区、志溪河轻工业区及一批教育区、商业中心区和生活区等先后形成。已跨进了一个新教育区、商业中心区和生活区等先后形成。已跨进了一个新发展的综合性中小型城市的行列。由于益阳地委和益阳行署等党政机关设于市内,使益阳市成为了全区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加之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逐步扩大,信息、交通渠道增多,城市的国徽功能不断增强。水上运输既继续利用资水运输航道,扩大了运输能力,又新开辟了30多条新航线通往省内外1000多个城镇,货运还可直达南京、上海等大港口;陆上运输靠长沙至常德的319国道,益阳至南县、桃江等省道和各大小支道,向四面八方延伸;益阳铁路沟通了宁乡、桃江、益阳县腹地矿产运输。特别是正地动工修建的石(门)长(沙)铁路和益娄(娄底)铁路以及资江二桥,更会增强国徽功能。运输吞吐量年复一年地成倍增大,国徽范围已扩大到全国乃至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目前,122种主要工业产品中,在全国较大范围内销售的占20%以上。同时,传统名产丰富,并在国内外久负盛名,有的外销21个国家和地区,有的跻身于省或国家名优产品行列。

益阳市依山伴水,风景秀丽。古木环抱的会龙山,碧波荡澜的秀峰湖,荷花飘香的鹅羊池,郁郁葱葱的青龙洲,簿火舞会和帐篷宵夜的度村,还有玲珑精巧的裴公亭,雕梁画栋的白鹿寺,亭亭玉立的三台塔,云树掩映的栖霞古刹,交相点缀,使古城增添景色,已成为游人向往的旅游之城。随着益阳旅游的开发和旅游事业的发展,已设立了中国旅行社益阳支社、益阳地区中国旅行社、益阳地区旅游局和益阳市旅游局等旅游服务机构,建有接待外宾的益阳宾馆、桃花仑宾、益阳大厦宾馆,以及市区各招待所、旅社等,能同时容纳6000多位旅客。在“美人窝”所在地还创办了一所桃花江女子旅游学校。

从宏观说来,益阳广指益阳地区,包括南县、安化、益阳、桃江4县和沅江、益阳2市,及6个国营农(渔)场。地理位置在东经110§ 43'~112§ 55'和北纬27§ 58'~29§ 31之间,东西宽217.5公里,南北长173.3公里,总面积为12349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5.83%。人口432万,有汉、回、藏、苗、土家、瑶、维吾尔、侗、高山等20多个民族。有山地、丘陵、岗地、平原、水面5个地貌类型,属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独特的地貌格局和很好的气候条件,孕育着丰富的物产,已初步建成了粮食、牲猪、茶叶、甘蔗、柑桔、苎麻、芦苇、水产品八大商品生产基地,其中水稻、油菜、苎麻、黄麻、茶叶、柑桔、芦苇、楠竹等物产在全国和全省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名符其实的“鱼米之乡”。

全区工业以纺织、食品、机械为主,电力、化工、建材、冶金、电子、矿业等初具规模。水竹凉席、小部竹器、松花皮蛋、金花腐乳、湘中铁锅、达字牌袜子等一些传统名产,早已驰名国内外;苎麻织品、针织内衣、床单、黄麻地毯等纺织品及“东风”牌自卸汽车、不马力柴油机、“标准”牌缝纫机、电梯、变压器等机械产品,“船牌”湘莲罐头、味蛋、肉类等各类食品,皮革、塑料等轻工业产品,硫酸、农药、有机玻璃许多产品曾获省以上优质产品称号。

益阳地区境内,更是秀山逶迤,湖水沧茫,胜迹众多,星罗各地。除益阳市区胜状外,全区范围内令人神往的,就有:桃江县境内的闻名中外的“美人窝”桃花江和婀娜多姿的修山,以及屈原古迹天问阁遗址和峰峦突起的楚南名山浮邱山;安化有陶澍故园和风景如画的枯溪库区;益阳县有形似匡庐的青秀山;沅江有雄伟壮观的凌云塔和镇江塔,若登塔眺望,洞庭风光尽收眼底,若上赤山岛,亦可探寻范蠡、西施旧迹;继往南县,有赤松亭、桂花园、武口寨等众多古迹。

广东省广州市越秀区有多少人口

人口:约117.44万人

人口密度:34746人/km2

黄花岗

广州中山纪念堂

广东美术馆

广州人民公园

广州起义烈士陵园

越秀区位于广州市中心,总面积33.80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2.63万人,户籍人口115.84万人(2007年)。

区人民驻越华路,邮编:510030。代码:440104。区号:020。拼音:Yuexiu Qu。英文:Yuexiu District。

基本介绍

越秀区是广州中最古老的中心城区。是广州的商业中心,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云山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区域内)作郡治,于公元前214年筑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此后,沧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内湖湮没,河涌淤寒,冲积平原不断增大,番禺城在其后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汉代西拓其城,宋代四次扩城(筑子城、东、两翼城和雁翅城),明代跨越秀山筑新城建十三门以及清代临江砌新城等等。

越秀区东起广州大道,与天河区接壤;南临珠江,与海珠区隔江相望;西至人民路,与荔湾区毗邻;北面到白云山山脚,与白云区相邻。是广州市的老中心城区。2005年,越秀区总面积为32.82平方公里,下辖流花、东风、洪桥、六榕、广卫、光塔、诗书、北京、大新、人民、东湖、农林、黄花岗、大东、大塘、白云、珠光、建设、华乐、梅花村、矿泉、登峰22条行政街道,总户籍人口为114万人,人口密度为34735人/平方公里。

越秀区是广州市最古老的中心城区,秦统一中国后,设南海郡,郡尉任嚣选中了白云山于珠江之间一块负山阻海的地域(在今越秀区域内)作郡治,于公元前214年筑起番禺城(番禺城的遗址就在越秀区内)。此后,沧海桑田,珠江江岸南移,内湖湮没,河涌淤塞,冲积平原不断增大,番禺城在其后不断各个历史朝代亦不断扩展,如汉代西拓其城,宋代多次扩城(筑子城、东、西翼城河雁翅城),明初合宋代三城墙跨越秀山而过,清代临江砌新城等等。在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广州城的发展变化主要都是在越秀区域内进行。正由于以上地理和历史的原因,使越秀区具有如下特点:

自秦朝在此设南海郡治起,在此地,西汉南越王赵陀建南越国宫署,南汉刘称帝广营宫室,历朝自东吴设广州,唐置岭南道,宋改广南东路,元设中书行省,明、清改广东省,相应所设军事、行政中心均在越秀区域内;民国时期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总统府设在越秀山南麓(位于今中山纪念堂前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东省、广州市人民以及广州市委、广州市人大常委都设在越秀区域内。

三国时虞翻开堂讲学,魏晋南北朝大批海外高僧来华,译经传教皆在光孝寺。唐代开科取仕以来,广州成为省内读书人学习进修之地,至今,越秀区内还保留着众多古老地学宫、书院、学堂地遗迹遗址,如南海学宫、粤秀书院、越华书院、应元书院、西湖书院、庐江书院等,成为广州历史文化和中外文化地最好见证。

由于越秀区基本为广州旧城,所以,广州的历史文物和名胜古迹多聚集在区内。据19年底统计,越秀区内的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的有5处(7个);光孝寺、怀圣光塔、圣心教堂、广州公社旧址和秦代造船工场遗址、镇海楼、五仙观及岭南第一楼、明代古城墙、“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和中山纪念堂纪念碑;市级的有22处;粤王井、三元宫、大佛寺、濠畔清真寺、城隍庙、绍武君臣冢、王兴将军墓、庐江书院(何家祠)、海员亭、光复纪念亭、黄埔军校校办事处旧址、广东省财政厅大楼、永安堂、爱群大酒店、东亚酒店、中央银行大楼、解放军进城式检阅台旧址(市府合署)、广州解放纪念雕像合简氏祖祠,越秀山的五羊石像、水塔、四方炮台遗址。此外,还有一批内部控制文物保护单位共有155处,而其中约四分之一分布在越秀区9.16平方公里域内。

广州是中国封建社会时期最早最大的外贸港口之一,也是中国最早设海关官员(唐代的市舶使)和第一个设海关(市舶司)的城市,频繁的对外贸易造就了广州的商业繁荣,唐代大批波斯人、阿拉伯人来华贸易,侨居在今越秀光塔路一带,称为番坊。宋代“双门底”以南(今北京路段)发展成为商业闹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诗书街、省中医院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外贸码头、市舶司驻地,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明、清时期的濠畔街一带(当时是城濠),秦楼楚馆、商铺林立,堪似南京的秦淮河。广州近代4个商业中心,有3个在越秀区内,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楼、长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改革开放以来,辖内多条各具特色的商业街先后形成,如闻名海内外材料汇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路,纸张、油墨一条街,天成路等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逐步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流花地方也成为广州市新的商业繁华地带。

2001年广州市行政区划调整之前,越秀区总面积为9.16平方公里,总人口为429373人,人口密度为47036人/平方公里。越秀区的光塔街、纸行街、诗书街、解放南街的范围是乾隆二十一年(1795)以来,分批从北京、天津调粤驻防的八旗兵及其后代世居的范围。一带古籍称为“番坊”,居住着不少唐宋时期来华贸易的阿拉伯人、波斯人的后裔。明代以来,从北方南下的回、满族居民也多集中居住在原小东营寺、南胜寺、濠畔寺一带,故此,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城区。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越秀区除汉族以外,还有回、满、壮等26个少数民族共4277人,占广州市区内少数民族总人数的3.08%,占全区人口的1.25%。

经济概况

越秀区是广州最古老的中心城区。在2005年广州市行政区大调整后,越秀区成为广州市区域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

越秀区作为广州市行政、商贸、金融、文化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目前形成了以第三产业为主体,特色经济为带动,商贸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区内已形成北京路、海印地区、英雄广场、一德路等一批知名商贸区,中山五路一带已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和古城文化旅游区;形成了环市东国际中央商务、东风路现代服务、流花会展等各具特色的商务区,区内写字楼云集,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高度密集,形成具有特色的“总部经济”,成为华南地区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越秀区内地区生产总值、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商品销售总额等各项指标均名列市属各区前茅,商贸中心地位凸显,是广州市的经济强区。

广州是千年商埠。2000多年来,广州一直是南中国最大的商业城市和对外贸易城市,也是中国最早设海关官员和第一个设海关的城市,频繁的对外贸易造就了广州的商业繁荣。连通广州与东西方沿海贸易的“海上丝绸之路”,其起点和基地在越秀。南越国时期,这里已成为象牙、翡翠、珠玑等奇珍异宝的集散地;唐宋元代,在越秀光塔路一带形成的“藩坊”,聚集的阿拉伯人、波斯人以及世界各地的商客达12万;宋代“双门底”以南(今北京路段)发展成为商业闹市,城西南的南濠口、西澳(今诗书街、省中医院一带)是广州最大的外贸码头、市舶司驻地,有“百货之肆、五都之市”之称;明、清时期的濠畔街一带(当时是城濠),秦楼楚馆、商铺林立,堪似南京的秦淮河。纸行街、米市路,是行还是街,是市又是路。昔日濠畔街,有“繁华胜秦淮数倍”之说,可见其盛况。高第街、状元坊,则是商业与文化交相辉映的生动例证。

在越秀,临街商铺平均密度达到90%以上。越秀人在自家屋子开一扇门,摆几个货柜,就可做生意,而且可能这一扇门里已经垄断了某一商品在广州甚至全国的发货权。

商业文化是岭南文化的突出表征,越秀区是广州商业文化极其发达的缩影。广州近代4个商业中心,有3个在越秀区内,即北京路、中山五路、解放中四牌楼、长提—人民南路。1957年以来,每年春、秋两季在广州举办的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均在越秀区辖内举行(广州新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后仍有部分项目在旧址举行),更是万商云集,名闻天下,成交额占中国每年一般贸易出口总额的1/3,被视为中国外贸的“风向标”和“晴雨表”。

改革开放以来,越秀区的商业优势进一步增强,商贸网点约占全市的19%以上,形成了数条知名的特色商业街、如闻名海内外材料汇集的泰康路、大南路、惠福路、副食品批发市场一德路,纸张、油墨一条街天成路等等,以及一批具有一定规模、一定知名度的商业名店和专业市场,如广州百货大厦、新大新公司、北京路商业步行街、流花服装市场等;北京路、中山五路一带逐步成为广州市最繁华的一个商贸中心河古城文化旅游区;流花地方也成为广州市新的商业繁华地带。越秀区因此也享有“购物天堂”的美誉。

2005年,越秀区的地区生产总值完成889.38亿元,占全市总量17%以上,居各区之首,同比增长10.00%。其中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54.67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3,居全市各区龙头地位,同比增长9.7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70亿元,同比增长16.73%,二、三产业比例为3.90:96.10。

全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79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5,同比增长10.06%;实现商品销售总额2139.67亿元,占全市总量近1/3,同比增长14.86%,两项总量指标均居位全市各区首位。其中,销售超亿元商贸企业达192家,实现销售额1242.41亿元,同比增长 18.86 %,占全区总量的一半以上,占全市总量的1/6;其中销售超5亿元的商贸企业达59家,实现销售额930.51亿元,占全区销售总量近2/5,占全市总量的一成多,这些企业主要集中在汽、煤、柴油等石油制品以及纺织品、服装等行业。

全区商品交易市场241家(含186家专业市场、55家综合市场),市场成交额98.82亿元,同比增长15.67%。专业市场中居销售前三位的行业分别是服装、文化音像(书报杂志)、通讯及家电业,而仅白马服装市场和新大地服装城两家市场成交额就占了全区专业市场成交额的1/3,占本行业成交额近2/3。

全区6000多家现代服务业企业全年实现营业额1642.96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9.68%,同比增长12.21%;实现增加值322.44亿元,占全区总量的36.25%,同比增长11.83%。

总部经济和民营经济已成为越秀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全区250家总部企业全年实现营业额2238.67亿元,占全区总量的一半,同比增长11.45%;实现增加值367.25亿元,占全区总量四成多,同比增长10.53%。其中,环市东商务区总部企业93家,占总部企业的37.2%。全区民营企业达1.48万家,占全区企业总量的七成;全年实现营业额1522.72亿元,占全区总量1/3,同比增长14.25%;实现增加值255.32亿元,占全区总量1/4,同比增长14.21%。

固定资产投资适度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为415.31亿元,增长3.00 %。

招商引资成效突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955万美元,同比增长33.52%;合同利用外资20961万美元,同比增长37.08%。新批项目154个,其中投资额5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有7个。

税收增势明显,财政收入平稳。全年全区税收完成199.27亿元,同比增长20.17%。其中国税完成78.52亿元,同比增长40.03%;地税完成120.75亿元,居全市首位,同比增长10.03%。

行政区划

越秀区辖22个街道(洪桥、广卫、北京、六榕、流花、东风、光塔、诗书、大新、人民、东湖、农林、大东、大塘、珠光、白云、建设、华乐、梅花村、黄花岗、矿泉、登峰)。

历史沿革

越秀区之名始于1950年6月24日(由原西山、德宣和小北3个区合并而成,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北部),因区内有羊城名胜越秀山而得名。

1949年10月14日,广州解放。同年12月,广州划为28个区并分别成立区人民,今越秀区范围有如下7区:西山区、德福区、靖海区、小北区(大部分)、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1950年6月广州28个区合并为16个区,今越秀区范围含当时德越秀区(今越秀区北部)、惠福区、太平区(部分)和永汉区(部分)。1952年9月,广州重新划分城、郊各区,市统辖东、南、西、北、中、郊和珠江7个区,今越秀区范围,是当时的北区(绝大部分)和中区(一部分)。1960年7月,中区的8个街道(太平、德成、大新、诗书、一德、解放南、大南、泰康)并入北区,北区改称为越秀。后把永汉南、珠光、德政南、大塘、芳草5个街道划归东山区管辖。

1952年9月24日越秀区与永汉区(部分)、惠福区(部分)合并,称为北区(其范围相当今越秀区的惠福东、西路以北和东山区西南部)。1960年7月北区与中区的东部合并,统称为越秀区,次年8月,越秀区的东南部划入东山区后,越秀区的辖区沿袭至2005年初。行政区域:东以麓景路、东濠涌、法政路、德政北路、中山四路、府学西街、北京路为界,与东山区接壤;南以人民路、西华路、荔湾北路、流花路、站前横路、站前路、站西路为界,与荔湾区毗邻;北面以火车站、桂花路、市射击俱乐部、飞鹅岭为界,与白云区、天河区相邻。

2005年4月28日,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东山区;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白云区的矿泉街道,天河区的登峰街道、天河南街道的杨箕和中山一2个居委会、沙东街道部分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越秀区人民驻越华路。对新组建的越秀区和荔湾区的部分边界线进行了调整。调整前,越秀区面积8.9平方千米,人口42万(2003年)。

1999年7月1日始,越秀区从原来的19个街道调整为流花、东风、洪桥、六榕、广卫、光塔、诗书、北京、大新、人民10个街道;共设居委会223个。

2000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总人口341422人,各街道人口: 人民街道 34394 大新街道 44760 诗书街道 39090 光塔街道 32665 六榕街道 385 东风街道 36421 洪桥街道 36166 广卫街道 32265 北京街道 26869 流花街道 19007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1年,越秀区总面积为9.16平方千米,总人口为429373人,人口密度为47036人/平方千米。

2002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洪桥 广卫 北京 六榕 流花 东风 光塔 诗书 大新 人民)

2004年,越秀区辖10个街道:

洪桥街道:辖 德源里、丹桂里、洪庆坊、三眼井、豆腐寮、应元、越秀山、天秀、北园、马庄巷、法政11个社区。

广卫街道:辖 莲花井、雨帽、吉祥、华宁里、昌兴、财厅前、越华大院、都府、长胜里、登云里、福恩里、雅荷塘、仁生里、青莲里14个社区。

北京街道:辖 禺山市、大马站、小马站、流水井、白沙居、龙藏、盐运西、清源巷、仙湖、高第、许地、民星12个社区。

六榕街道:辖 将军东、旧南海县、文园巷、稻谷仓、兴隆东、盘福、清泉、兰湖里、双井、象岗山10个社区。

流花街道:辖 桂花岗、桂花苑、火车站、流花桥、兰圃、花果山6个社区。

东风街道:辖 流花湖、四方塘、德坭新村、盘松苑、彭家巷、第一津、凉亭坊、司马坊、迎寿里、嘉和苑、驷马涌11个社区。

光塔街道:辖 马鞍北、师好巷、诗家里、玉华坊、云台里、回龙里、和义巷、怡乐里、杏花巷、孝友东10个社区。

诗书街道:辖 迎虹里、观绿、馥园巷、七株榕、温良里、白薇、通宁道、枣子巷、三元巷、福地巷、陶家巷、祝寿巷12个社区。

大新街道:辖 魁巷、高第西、石将军、象牙北、庆福里、西华里、大德中、大新中、南华园、玉带濠、濠畔中、三府前、濠畔西、和宁里、大新西、状元坊、一德西、连元巷18个社区。

人民街道:辖 安业里、得元巷、仁济东、兴贤里、盐亭东、海珠石、果菜西、青兰里、靖海门、五仙门、太平通津、太平沙、泰康城、素波巷、水母湾、木排头16个社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越秀区辖22个街道(洪桥、广卫、北京、六榕、流花、东风、光塔、诗书、大新、人民、东湖、农林、大东、大塘、珠光、白云、建设、华乐、梅花村、黄花岗、矿泉、登峰)。

原:东山区2005年4月28日,院批准(国函[2005]35号):撤销广州市东山区,将原东山区的行政区域划归越秀区管辖。

东山区总面积16平方千米/17.2平方千米。总人口64万人(2003年)。

区人民驻地邮编:510080。代码:440102。区号:020。拼音:Dongshan Qu。

2000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总人口556264人,各街道人口: 东湖街道 70189 农林街道 45899 梅花村街道 55838 黄花岗街道 80881 华乐街道 49575 建设街道 45892 大塘街道 42034 珠光街道 57631 大东街道 71849 白云街道 36476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02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东湖 农林 大东 大塘 珠光 白云 建设 华乐 梅花村黄花岗)。

2004年,东山区辖10个街道(东湖 农林 大东 大塘 珠光 白云 建设 华乐 梅花村黄花岗)。

东湖街道:辖 德安、新河浦、培正、小东园、寺贝、寺右、五羊北、五羊东、五羊南、幸福、明月、达道北、达道南、乐景14个社区。

农林街道:辖 中山二路、马棚岗、执信南、竹丝岗、竹丝二马路、新南路、农林下路西、农林下路东、农林上路、东园新村、三育路、东风东12个社区。

梅花村街道:辖 福今、梅花村、水均、共和西、西元岗、共和、共和东、共和苑、中山一、东兴南、东兴中、梅东、东风二、环市东14个社区。

黄花岗街道:辖 永福、科苑、永泰、云鹤、空司、区庄、犀牛北、东环、菜寮、执信、水荫南、水荫西、水荫北13个社区。

华乐街道:辖 青菜岗、青菜东、邮电、螺岗、黄花新村、华侨新村、花苑、淘金、白云、天胜村、麓苑11个社区。

建设街道:辖 六马路、中马路、二马路、横马路、大马路、较场横、黄华南、黄华塘、黄华北、旧北园、麓湖路11个社区。

大塘街道:辖 东平、东皋、北横、越秀北、豪贤、德政北、芳草、东方里、龙腾、越秀中、秉政、德政中、大塘、朝阳、文德15个社区。

珠光街道:辖 东沙角、广舞台、越秀南、定安里、万福东、湛塘路、东园路、福行、珠江园、祖庙前、新福里、清水濠、文德路、文明路、仰忠、厂后、爱家园、海傍18个社区。

大东街道:辖 署前、启明、东华市场、新南、菜园东、长庚门、东川、东源、青龙里、东华西新街、元运街、兴仁里、仁秀新街、仁秀里、三角市、启正、东里、东贤里、荣华南、中山三路20个社区。

白云街道:辖 堤畔、筑南、麟安坊、永胜上沙、东湖新村、湖滨、花园新村、东船上、海印、大沙头、二沙岛11个社区。

2021年3月,越秀区上榜2021中国县域网络购买力百强榜第20名。

2021年3月,越秀区上榜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第80名。

2021年1月,越秀区上榜“2020年度中国社会治理百佳示范县市”,位列第96名。

2020年9月,2020年中国城区高质量发展水平百强出炉,越秀区位列第13名。

2020年9月,越秀区上榜2020年中国百强区,名列第13。

2020年9月,2020中国综合生活质量百佳县市榜单发布,越秀区排位第76名。

2020年7月,2020中国县域智慧城市百强榜出炉,越秀区位列第77名。

2020年,越秀区上榜2020中国最具幸福感百佳县市,名列第50位。

2018年12月,国家民委命名越秀区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

2018年9月,赛迪顾问发布了2018年中国百强区排名,越秀区名列第9位。

2018年8月,越秀区获得第四批全国法治县市区创建活动先进单位殊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