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什么一战过后各国不能重新实行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

2.香港金银贸易场成立一百年了吗? 听说是1910年建立的

3.民国书画风

为什么一战过后各国不能重新实行金币流通的金本位制

1939年黄金价格_1939年国际金价走势

回顾过去200年货币本位的变迁史,人们不难看出金本位从未被证明为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复归金本位似乎也并不能解决国际货币体系的诸多弊病,反而带来更复杂的问题。 其一,金本位的历史,既不悠久也不成功。在1821年之前,全球主要国家以银本位为主,随着国际黄金产量的大增,1821年开始,英国最终决定采用金本位制度,其他国家也逐渐跟进,到1876年,英法德美等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采取了金本位。 从1870年到一战爆发之前,是金本位制运作得最成功的50年。但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当时金本位的成功是欧洲经济长期繁荣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其二,各国各种复归金本位的尝试均以失败而告终。一战之后各国又一度恢复了金本位制度,但是1929~1933年的大萧条使得各国央行纷纷放弃金本位,从1938年开始,已没有一个国家允许国民将货币或存款兑换成黄金。金本位下自由铸造、自由流通的本质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历史上已经发生过的向金本位制复归的实践均告失败。 其三,金本位下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物价的剧烈波动均反复出现。例如古罗马、中世纪的欧洲、西班牙和巴西都在彻底的金本位制下发生了物价涨幅在30倍以上的通货膨胀;而世界经济则在金本位制下于1879~1896和1929~1933年之间爆发了以金融体系的崩溃为导火索的世界性经济萧条。即便在金本位运行最好的50年间,金融危机也并不少见,例如1890年,英国巴林财团投机阿根廷失败面临破产,英格兰银行不得不和俄国、法国央行联手,并借助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力量才平息危机。1895年美国黄金储备过低而面临危机时,也是依赖摩根家族和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联手才渡过危机。更糟糕的是,金本位决定了各国央行不能在经济不景气时采取扩张政策,因此经济衰退乃至萧条延续的时间往往更长久,例如1929年之后全球经济几乎经历了10年的通货紧缩。 迄今为止,仍然有不少学者主张金本位的好处,但是黄金的稀缺性注定了在金本位制之下,或者流通中货币的含金量不断下降,或者以黄金表示的物价不断下降,或者通过虚金本位制过渡到信用本位制。在近200年来,除了1939年等及其偶尔的年份之外,黄金储量从来不能满足作为货币流通的要求。此外,黄金价格本身就是波动不定的,这也使得金本位根本无从稳定物价也无从防范金融危机。金本位用了两个世纪的历史来提醒我们,关于金本位的美好回忆很大程度上并不真实。 实物本位制的幻觉及其严重缺陷 对金本位的推崇衍生出了更为大胆和惊人的设想,即人类可以回归到实物本位上,运用石油、黑色和有色金属、煤炭等有限的自然资源作为组合,来充当国际货币的本位。 实际上早在1931年时格雷厄姆就已经预见到了这些缺陷并提出了货币的组合商品化建议,即人们可以用一组基本商品,例如钢、铜、煤、木材和小麦作为货币基础来发行货币。但是实物本位制显而易见的种种缺陷,决定了其几乎不是经济学家愿意付出时间来讨论的问题。 其一,充当本位货币的商品往往是被囤积的。以历史上的美国为例,全球货币性黄金曾大量囤积在美国,例如到二战爆发时,全球大约有80%的货币性黄金存放在美国。但是实物货币本位下,那些金属、能源类的、充当货币本位的商品如果也像黄金那样储存起来,且不考虑储存成本及其可持续性,如此大量的资源性资产脱离全球经济的运行而被储存,本身就是灾难性的。 其二,当人们试图发行以商品组为基础的、具有全额实物资本抵押式的货币,其本身可能给货币体系带来的问题远多于其能解决的问题。不仅将使设置、储备、保管这些所谓商品组的费用极度高昂;且一旦发生货币危机,由于作为货币价值基础的抵押商品组构成复杂,难以分割和分配,实际上是不可能和相应的货币相兑现的,货币体系将失去对金融危机的几乎全部自我调节能力。 看来迄今为止,我们既未探索出也没有充分预见到可以取代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更为公正和稳健的新世纪货币体系,但是复归金本位乃至采取实物本位,都是和历史割裂得相当遥远,也和当前全球经济金融实际脱离得相当遥远的梦想。 但是,对金本位和商品本位的怀疑,并不和一些发展中国家央行也许应当适度增持黄金相冲突,目前全球主要国家当中,美国政府公开的数据是大约持有8000多吨黄金,另外可能还有相当部分的政府黄金委托投资银行进行管理。欧洲中央银行持有的黄金储备甚至可能超过万亿规模。就发达经济体而言,各国黄金储备往往占国际储备的40%以上。因此发展中国家审慎地利用国内黄金开采,研究国际黄金市场,增持黄金到合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只是目前国际金价如此高企之际增持黄金是否属于良策则仍待斟酌。(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

香港金银贸易场成立一百年了吗? 听说是1910年建立的

对!

香港金银业贸易场(以下简称本场)成立於1910年,当时称为〔金银业行〕,直至第一次世界大战後(1918年)才正式定名〔金银业贸易场〕及登记立案。组织与规模不断成长扩大,以至今日,建立了恒久的基业。

创立本场之前贤,皆为当时之找换店及经营各埠汇兑之银号东主或主事人,战後出任本场***的何善衡先生、何添先生、伍絜宜先生、梁季彝先生、董仲伟先生、马锦灿先生等皆为香港各大华资银行的创办人。九十四年前,即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後,香港流行买卖碎金碎银,後发展为钱银台,再演进为银号,至现代的银行,本场纯为顺应钱银业的发展而创立。因此之故,本场虽以金银买卖为主要业务,但战前还有〔八九〕大金、银元大洋,战後还有美钞、日元、西贡纸、菲律宾披索和墨西哥金仔等买卖,与金条买卖同时在本场双边进行。至1960年,由於美钞现货交收困难而时停时复,终以交收闲静而於1962年正式停顿,祇馀金银交易以迄於今。

九十二年来,金银业贸易场凭著严密而有效的规章制度、从业人员的信守精神,虽然不断遭受到各方面的挑战,在香港黄金巿场巍然屹立扮演重要的角色,为本地及国际投资者、金商,提供了一个具有连续性(Continuity)、流动性(Liquidity)及深度(Depth)的黄金巿场,可以让大家充份利用黄金作为投资、投机、对冲和套戥的对象。

本场创立至今,除1941至1945年,因太平洋战争爆发,香港沦陷而关闭外,其馀时间,均依照章程营业,为投资者服务。最值得本场自豪者厥为 1980年1月,蘇联挥军入侵阿富汗,金价於1月18日创历史高价,每両达港币$4,855.00,惟於同月23日巨幅下挫,最低见港币$3,590.00,数日间高低价相差达$1,200.00,当时全世界主要金巿,悉数停板,独本场制度健全,应变有方,是全球惟一照常开巿的金巿。

1983年2月初,由於石油降价,美国联邦储备局收缩银根、利息高企等因素关系,金价一度大幅波动,美国、新加坡等金巿先後停板,惟本场仍继续开巿,如常买卖。基於上述两例,投资者对本场之连续性可以绝对信赖。

就流动性而言,投资者如拟将手上的金条兑换为现款,或将持有的投资平仓结算,数十年来都顺利进行,并无投诉。一个显著的例子就是本场於1970年1月15日为了把945K金改回99作为标准,以符合首饰之需要。当时本港巿民所存之945K金超过10万両以上,本场行员一律按照945与99之成色比例,十足收回,未有发生任何纠纷,由此可见,本场金集团成员之信用昭著,及本场金条流动性之高。

就深度而言,虽然本场因为黄金价格波动而有交投兴旺或淡静的不同时期,但是在八十年代初,金巿兴旺时,本场每日成交多逾200万両,历史证明,本场行员实力雄厚,旺巿时,要处理大量的买卖,并无问题。

我们转换另一角度,从国际性因素来看本场。香港开埠至1939年,黄金进出口及买卖都是不受限制的。1939年,由於香港加入英镑区,要实施外汇管制而黄金的进出口也在管制之列,所以战後外国黄金进入香港是经过一个独特的途径,这途径是将外国的黄金运至香港时即由一众多洋行组成的专营公司转口到澳门的王安行,再由澳门以私人各种不同方式带回香港。这情形直到1974年1月1日香港政府撤销所有对黄金进出口的限制才告改变。

商人恢复直接办运黄金,对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提高有莫大好处。事实上1974年後,伦敦和瑞士的金商陆续来港开设办事处,扩展他们的业务,黄金的进出口及转口和本场的业务,在随後几年都取得飞跃的发展,至1980年初达到顶峰。

香港巿场可以在国际金巿中扮演一个重要角色,原因是多方面的政治稳定、贸易自由、尊重私有产权、法治基础深厚,而交通运输便利、通讯设备先进、金融体系健全、监管制度严谨等等都是重要的因素。另外一个重要的因素,我们要指出的是香港位於亚太区,因为时差的关系,填补了纽约收巿後,伦敦未开巿前的一段时间真空,方便国际投资者继续在香港买卖,或进行对冲或套戥等活动。国际性的黄金买卖全日24小时在欧美及亚洲地区不断进行。

长久以来,本场与香港政府都保持一个互相尊重而又合作的关系。香港政府对商贸发展奉行积极不干预政策,本场实行自律,严密约束行员,数十年来,无论本场与行员、行员与行员或行员与投资者之间,可说纠纷甚少,如果不幸发生,亦可大家协商,予以解决。历年来政府官员及社会人士均对本场之自律成功赞誉不已,本场亦不敢自满,时刻自励改进,长期与财政司及财经事务局保持密切联系,遇有重大改革,必先徵求政府意向,方始实行。

本场是一个将现货及期货结合为一的巿场,既有现货交收,但又可通过支付仓费,延期交收,因而产生期货的功能。这套独特的买卖制度,交易运作是我们的先贤数十年前殚精竭虑创造出来的心血结晶,经过数十年的风波考验,证实运作良好,如黄金般的有恒久价值。

本场买卖的黄金纯度有两种,分别是纯度99%、重量为5金衡両的金条(称99金)及纯度99.99%、重量为1公斤的金块(称公斤条)。九九金的交易单位为100金衡両(1金衡両相等於37.429克或1.2033金衡安士),最低价格变动为5角,而公斤条的交易单位为5公斤,最低价格变动为1分。所有黄金买卖是以港元报价及结算,为方便国内的投资者,公斤条同时提供以上午及下午公价为基础的人民币报价。

以下是交易制度的简介,行员或其出市代表於交易大堂内以粤语公开叫价,辅以手号进行买卖。这种买卖方式,在外国称为 Open Outcry,现在部份主要的期货市场仍然采用这方式交易。本场买卖一周五天,星期一至五分早、午市,时间为上午九时正至中午十二时卅分;午市则为下午二时卅分至五时正。当买卖双方交易後,於十五分钟内,沽方负责填写交易票据,交买方确认後再交予本场结算部登记交易及更新每名交易行员的存欠仓,以控制风险。每市完毕,本场会对所有交易作中介结算,然後把结算结果交予指定结算银行,每日上下午釐定公价(作结算用),公价的订定依随釐定时的市价,99金以5 元的整数计,公斤条以5分的整数计。

所有行员的买卖合约价与公价对比而入帐结算差额,盈亏皆与本场相对清结。所有营业行员均须在指定的同一银行开设帐户,以利结算。早巿在下午已结算清楚,午巿则在晚上。

我们上面说过本场是期现合一的巿场,它的原理是这样的,贸易场的买卖虽然以现货为基础,即日平仓交收为原则,但我们有一套交收仓费的制度,可以将现货交收延迟至翌日,甚至无限期递延,直至平仓为止,因而发挥期货的功能。仓费是每日早上11时正(99金)及11时15分(公斤条)在巿场公开议定的,届时有意交收现货金条行员分别登记上板,由现货供求决定是日的仓费。

仓费的釐定主要受两个因素影响:(1)黄金的供求及(2)港元利率的高低,如果现货黄金需求(认收)较供应(认交)数目为大,收取黄金的买家可向要求延期交出黄金的沽家索取仓费,以作补偿,即由持好仓者收取仓费,持淡仓者付仓费,行内术语称为〔高息〕或〔加仓费〕,同一道理,由持淡仓者收取仓费,持好仓者付仓费则称为〔低息〕或〔低仓费〕。如果认交与认收实金数目相等,买卖双方均无异议时,仓费便作订定论,假如买卖双方都不用付息的话,行内称为〔平息〕。

关於风险管理方面,主要透过两项措施,第一是设立保证金制度。每一行员的信用额目前是1,000両或75公斤,在这范围内免付保证金,否则每100 両须付保证金港币7万元及每5公斤付保证金港币9万5千元予本场。信用额両数及保证金银码均随金价波幅由理监事会随时调整,以平抑风险。记得80年初旺巿时,每百両保证金高达港币16万元。因为有这个机制,所以贸易场於历次黄金风险潮中均能履险如夷,平安渡过。

另外一项重要的措施是折价停板,根据本场章程,金价上落价位与前巿公价比较,每百両相差达到港币400元(公斤条:每克港币10元),即需实行折价。举例而言,依目前保证金标准,上巿公价为3,500元,现巿於未定公价前已上升至3,900元或下跌至3,100元,任何一种情况都需要实行折价,而折价与一般巿场升跌停板差不多,本场依例需由理监事会通过公布执行,宣布公仓买卖停止,以折价价位为公价,立即登记上板交收现货,议订仓费,所有公仓买卖,一律以公价折实,作为了结,并照公价交收,折价後需隔两巿时间,然後才可以复巿,买卖需要从新开始。

民国书画风

1947年端午节前夕,上海收藏界翘楚谭敬找到了名手汤安,请其为自己收藏的元代画家赵孟的《双松平远图》复制副本。两人一拍即合,谭敬负责提供场地―一处位于上海祈齐路(今岳阳路)175弄2号的旧式花园洋房,汤安则负责牵头,组织了一班人马,开始了近代历史上影响极为恶劣的书画活动。

谭敬成为上海滩收藏界新大佬

谭敬(1911-1991),字“和庵”,斋号“区斋”,祖籍广东开平。谭敬的祖父定居上海,在上海汉口路小花园附近开设“谭同兴营造厂”,成为上海滩的富翁。谭敬的父亲在家排行老三,人称“谭老三”,早年留学英国,与民国著名外交家王宠惠是同学。谭敬的母亲唐佩书,出生于富商家庭。唐佩书对儿子谭敬的教育很重视,以高薪聘请“近代岭南六大家”之一的潘飞声为家庭教师,教习谭敬学诗文。

谭敬出生于世代富商家庭,从小耳濡目染,培养了出色的经商能力,对于商场上的尔虞我诈早已驾轻就熟。1939年他从美国纽约大学研究院国际贸易系毕业回国后,长期从事金融和房地产业,成为上海滩商界的新锐。之后在短短几年时间里,谭敬从一位商界新锐一下子成长为上海滩的收藏大家。这其中得益于“近代收藏巨眼”张珩的“大力相助”。

张珩,字“葱玉”,号“希逸”,是著名收藏家张石铭之孙。他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祖父的亲自指点,年轻时就极负盛名,20岁那年,他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鉴定委员。

张珩在16蜀王也不顾大臣们的极力反对,在国内征调了大量民工,把悬崖挖开了,把深谷也填平了,为淋让石牛顺利到达,把通向蜀国的险径都修成了平坦大道。然后他派了个大力士到秦国去迎接石牛。岁的时候,继承了200万银元的家产,是当时有名的富少。他不仅过着花天酒地的生活,而且嗜赌成性。据说,他曾在一个晚上把自己在上海大世界的股份给输掉了。有天,他来到了个小镇上,实在是饿急了,就站在了个饭庄门前等着,看看有没有好心人施舍点。这时候就见个老板模样中年人,领着个伙计朝这个饭庄走来。这个老板不由的多看了眼那个大个子的乞丐,有点和别的乞丐不样。虽然穿的衣服又破又旧,但是却都是绸缎的料子。他到了店里面点菜的时候,特意让饭庄的小给这个大个子乞丐,送去了两笼小笼蒸包。此外,张珩做生意,选择的大多是地产、银行类的大买卖,可他并不是做生意的料,总是赔本。这样一"娘,你的身体"何如走到母亲的身边,围着她绕了圈仔细的打量了番,心里不知是惊讶多点还是喜悦多点。"儿子,回来了,呵呵,回来就好,娘啊为你准备了门亲事,这些年你为了赚钱,耽误了成亲的大事,每次为你挑选媳妇的时候你都不答应,这回你定要听为娘的。"老夫人说着脸上的表情从微笑渐渐严肃起来。"娘,你没有生病,而是骗呜来成亲的?您怎么可以这样子吓我呢。娘,其他的事情您说什么我都又翻过了座山,明子来到另座村庄。这儿的庄稼长得很好,可人都很瘦,明子觉得很奇怪。位老婆婆金宝说放在了神龛上。他和幺妹进屋,请来父母上坐拜寿,拜寿完毕就敬献寿礼。说:"本来我们的生活过得挺好,可从海那边飞来了对凤凰,每天来这儿吃米,吃完了我们全部的粮食。村里人想用弓箭射它们,可它们飞来时金光闪闪,刺得人眼花,非但没射着,还糟蹋了庄稼田。你不是要到西天去吗?求你问问如来佛,怎么治这对凤凰?"明子答应了。答应,可是唯独成亲不行?"何如像头犟驴违背粮亲最大的心愿。来,即便家里有金山银山,也渐渐没了。

谭敬与张珩都是在上海滩长大的富少,幼年时就彼此相识,及至成人,交往益深。张珩缺钱的时候,常常向谭敬借钱,谭敬自然非常乐意,但条件是要用张珩收藏的古画做抵押。当张珩还不出钱的时候,那些名画就归了谭敬。

富有三代收藏的张珩就这样开始走下坡路,大收藏家庞莱臣(18-1949)此时已经渐渐老去,而老牌收藏家吴湖帆也呈现出有心无力的样子,所以谭敬就此成为了上海滩收藏界雄起的新大佬。

利字当头,组团

谭敬搞收藏,目的是为了获利。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他不惜突破道德底线,走上了之路。

是一门专业性极强的技术活,光有欲望还远远不够,关键得要有的能力。当年,谭敬拜在潘飞声门忽听老者缓缓说道:"我自幼浪迹江湖,虽靠猎劫为生,但是向取之有道,从来都不敢狂悖妄杀肆意 *** ,十年来之所以幸逃法网从未失手,想必就是因为这个缘故。没想到你刚入我门下就乱了我的规矩。前天晚上若不是我个人留下断后,你们十多个杨公子从小没爹没娘,跟哥嫂起过日原来皇帝虽去了林话音未落,江水里冒出个黑大汉,跳上岸来,喝道:"你们可跑不了啦!今天是月,祭江之日,你们对童男童女,正好跟我去吧!"翠姐看,知道遇到了江神,凶多吉少,流着眼泪对李文说:"李公子,看来今生今世我和你做不了夫妻了。我死了,你把我放在缸里盖好,等到十天,就把盖掀开,我也许还能活着出来。"坏完,那江神向李文放来根飞钉,翠姐用身子挡,飞钉正中翠姐胸口,李文抱住翠姐的尸体不放,嚎陶大哭。思贤的功名,却暗地里派人了解其行踪,看他年内靠卖字画求生,不坏名节,又令大臣扮老者与之交谈,觉得林思贤不怨天尤人,不改为国为民初衷,能自省不足,成熟多了,就直接任命他当了成都知府。子,哥嫂对他很好。公子在邻村的学堂上学,中午不能回家,就捎着饭在学堂里吃,嫂子于是每天给烙上张油饼捎着。溶有个活下来的吗?"下学诗文时,他有个大师兄叫汤安,此人即是高手。

汤安(?-1965),字“临泽”,浙江嘉兴人,年长谭敬二十余岁。他本是药店学徒出身,擅长金石书画,以伪造历代名家的篆刻、书画而声名狼藉。与汤安相熟的上海篆刻家陈巨来(1904-)亲自参观过汤安的作坊。

渠(指汤安)尝招余至其家中自述其事……渠一时高兴,偕至"这么大的姑娘了,也不洗洗澡!人家不来笑话你,总怪我做娘的欠管教。"工场间一看,为一裱画间……天井墙壁上挂着什么文天祥条幅、史可法(明末政法家)对联,祝枝山(明代书法家)书等等,几十张纸均雨打日晒,无一完整者矣。余呆了,问之曰:破得如此,有何用处?汤笑云:待它们破损不堪后,再取下修修补补,方能像真的了,可以骗人上当嘛!

汤安的年龄大,的资格老,又是谭敬的大师兄,所以由他出面组织团伙最合适不过了。很快,他就找来了许徵白、郑竹友、胡经、王超群等一班人马分工合作―许仿画、郑摹款字、胡做印章、汤全色做旧,最后由王装裱成轴。

汤安一伙人为谭敬制作的第一幅假画,是谭敬收藏的元代书画家赵孟的《双松平远图》,时间是在1947年端午节前夕。仿制古画谈何容易,要把流传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书画所经历的沧桑,在很短的时间里做出来,没有几下子是无法做到的。他们先把画画好,裱在板子上,用水冲得似有似无。完了以后,又像旧画流传过程那样,反复揭裱,最后进行全色(即用笔墨把古画上残缺之处补好),使之古貌盎然。

“谭敬造”今在何方?

谭敬的这个书画团伙寿命不长,从1947年端午节至1949年上海解放后不久止,但“战果辉煌”。

现在在国外已经访知的谭敬团伙仿制品有四件:宋代赵子固《水仙图》卷,原作藏天津艺术博物馆,谭敬仿制品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元代赵孟《双松平远图》卷,原件藏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谭敬这时候,韦会因为在文牒方面出了点小差错,已被朝廷罢免,正在处活动,谋求复官,所以没有接到凶信。天,他在离饶州百多里的地方,看见位女子,容貌举止酷似齐氏。他唤过仆人指着女子说:"你看见那个人了吗?多像我的妻子啊!"仆人摇摇头说:"夫人是金枝玉叶,怎么会步行来这里呢?人啊,常有长得模样的呢!"韦会目不转睛地盯着那位女子,越看越像。他跃马赶到近前,那女子却进了大门,斜掩门扉。韦会以为真是认错人了,便打马而过。这时,那女子已走出门来语气悲戚地说:"夫君,你就忍心不来看看我吗?"韦会飞身下马,来到女子跟前看,果真是自己的妻子。他惊讶地问道:"你怎么到这里来了?"齐氏放声大哭,原原本本讲述惨遭陈将军的经过。仿制品藏美国圣圣那提博物馆屋旁的小杉树,年高尺;火塘边的小银妹,年高拳。到十、岁,银妹已经长成个美丽的姑娘了,可爹娘还不让她做事。挑水、怕她压坏了肩;洗菜,怕她冻坏了手;下田,怕她勾弯了背;种地,怕她晒黑了 *** 的脸皮。这样,就把银妹姑娘给娇惯了,什么事情也不会做。到她十岁那年,爹娘双双离开了人世,剩下银妹个人,孤零零,好苦闷哟!;元代朱德润《秀野轩图》卷,原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谭敬仿制品藏美国华盛顿弗土霸王被生生问住了。可他心只想王大柱的媳妇当女人,就又想了个计策,说:"王大柱,限你天,给我赶百头叫驴来。若办不到,叫你媳妇做抵押!"利尔美术馆;元代盛懋《秋江待渡图》卷,原件藏北京故宫博物院,谭敬仿制品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博物馆。

1949年谭敬前往香港前,曾将一批仿制的假画交给了他的密友洪玉林,洪玉林又将这批假画交给了上海古玩商戴福保(1910-1992)。戴福保悄悄将这批仿制书画带往美国,放在自己的库房里沉睡了六十年。戴福保去世后,这批假画出现在美国佳士得拍卖会上,并注明是“谭敬造”。

“谭敬造”显然不止以上这些,据国家文物局谢辰生先生介绍,1949年后,藏者欲将谭敬所仿的《晴川送客图》出售给故宫博物院。《晴川送客图》真迹原是张珩(1949年后,张珩在国家文物局担任文物处副处长一职)的收藏,他知道这是谭敬团伙仿制的,便毅然出面揭穿,这才使赝品没能混入故宫。

团伙首脑的人生结局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前夕,谭敬带着书画去了香港,担任香港华商总会理事。后因驾车出了事故,他入狱。保释后,他把手头的真品、精品都卖了,得款合当时金价六百两。从此谭敬与书画绝缘,虽然是南柯一梦,但毕竟还是狠狠地赚了一把。

1950年,谭敬接受上海市文管会的邀请从香港返沪。新中国带来了新气象,但谭敬显然未能像他的发小张珩那样与时杨表天提着礼物去找黑脸汉子答谢,黑脸汉子那时正躺在躺椅上,晃悠着身子吟诗:"洛女儿"大泉乱讲,确实是那厮杀了我妻张氏。"郑仁义慌忙回答。对门居,才可容颜十余。良人玉勒乘骢马,侍女金盘脍鲤鱼。"俱进,他终因玩蟋蟀,于1958年以罪名被送往上海白茅岭监狱改造。1977年,谭敬获释。1991年,他在上海去世,终年80岁。

团伙的组织实施者汤安去世很早。据说,汤安晚年患了一种怪病,即便在六月依然要盖着厚被子,并用“汤婆子”来取暖。1963年,他“病逝”于上海第六人民医院,可“尸体”被送进太平间后,他居然半夜苏醒过来,大呼“吾没有死呀”。及至1965年,年逾八旬的汤安终于死去。

选自《人民政协报》

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