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祖国60年的变化有哪些

2.70年:消费升级,这些物件都留在了记忆中

3.在我国,八十年代的春节(俗称过年)是怎么个过法?

4.老人讲“70年代高粱米才是主食”,为何高粱米淡出了人们餐桌?

5.大米胚芽油的食用油珍品大米胚芽油

祖国60年的变化有哪些

江西八十年代食用油价格_90年代的江西

你好!

勿忘血泪史,扬我中华魂 ——国庆感悟

今年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在举国欢庆祖国60岁生日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忘记缅怀先烈,重温60年前的血泪史,扬我中华魂。

我们不能忘记,1931年9月18日夜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我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我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从此开始了对我国的侵略,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我们不能忘记,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军队拒绝后,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从此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我们不能忘记,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有30多万中国同胞死于敌人的铁蹄刀枪之下。

我们不能忘记,1941年开始,日本集中一半以上的侵华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妄图消灭抗日根据地。

……

我们不能忘记,在这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无家可归的难民达4200万以上,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共达5600亿美元。

60年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不畏、舍生忘死、万众一心、战斗到底的民族魂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凌辱的历史教训。

我们更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

我们更不能忘记,现阶段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仍在蔓延,对我国的侵略野心没有终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回望历史,在新的时空坐标中再看抗战,在祖国母亲56岁生日的时候抚今追昔具有不同寻常的警示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我国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同时大大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使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的领导下,正在渐渐走向繁荣,全球竞争力排名在上升,科技教育、国防建设在腾飞,“两弹”成功爆炸了,卫星上天了,万吨巨轮、核潜艇下水了,“”计算机运行了,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了……总之,我国的实力在一天天增强。但是,我们不能满足,比起世界最先进国家我们还有一个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奋起直追,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让我们携起手来,勿忘血泪史,扬我中华魂,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共同奋斗。让我们共同祝福祖国母亲永远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交通运输日益发达,人们的出行方式也日趋多元化。然而,这一现象的背后,也隐藏着不容忽视的一个重大问题——交通安全问题。

建国60年来,交通运输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观。街道不拥挤了,变得有秩序了。60年前,“开门就是山,抬头就是坡,迈步就是坎,蜀道难,难于上青天。”60年后,水、陆、空构建的立体交通枢纽网络,让我们“条条道路通罗马”。来自市交委的数据显示,自建国以来,我市交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长了5.8倍。我市市民的交通安全观虽有改善,但仍需推广。

据了解,2006年全国共发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来,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首次回落到9万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在我们现代社会中,城市马路不仅仅是人和物位置移动的通道,同时也是体现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文明程度的检验场。 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交通安全教育,孩子们从小就接受交通知识的教育,每个人也严格按照交规出行。

我国虽然也十分重视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相比较其他国家做得还远远不够。每天,马路上,不遵守交通规则的行人、自行车、车辆比比皆是。例如,非机动车遇红灯时越线、在车道上逆行、违法载人载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护栏、乱穿机动车道等。有的时候我过马路,经常会看见红灯时行人无视信号灯闯红灯,或者绿灯时汽车利用交叉路口时间差不顾过马路的行人加速冲过去等情况。我国交通法规明确规定:“车辆行经人行横道,遇有交通信号放行行人通过时,必须停车或减速让行;通过没有信号灯控制的人行横道时,须注意避让来往行人。”在现实生活中,有交通信号的路口还好一些,没有交通信号的路口根本就是一片混乱的景象,车水马龙,互不相让。在我们这个现代社会中,车辆依法行车,行人依法行路,是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另外,交通警察依法管理、文明执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部分。这两部分同时“展现”在马路上,才能构成完整的交通文明。 1、绚丽多彩的服饰

①刚建国时期——新旧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国刚成立时,人们的服装上还保留着民国时期的样式。城市市民一般穿侧面开襟扣扣的长袍,妇女穿旗袍。农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对襟短衣、长裤,妇女穿左边开襟的短衫、长裤,有的还穿一条长裙。当时人们做衣的面料多是机织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还时行西装和中山装。晚年的孙中山经常穿的服装在长袍马褂与西装革履中间显得格外突出,人们把这种服装称作中山装,并把它的款式与孙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则联系在一起,比如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即礼、义、廉、耻;袖子上的三颗纽扣则代表民族、民权和民生三民主义,中山装成为国民革命的象征,实际上国民党早已叛变革命。

新中国成立后,穿衣打扮与革命紧紧的联系在一起。西装和旗袍被看作资产阶级情调,它们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消失了将近20年。中山装和列宁装成为人民的普遍选择。开国大典时,新中国的***第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集体亮相,和他身边的***穿中山装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瞩目。男性穿中山装,显得庄重、精神。中山装十分正统,上衣的纽扣很多,四个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样式过于呆板,缺乏创新。后来演变成经过一定改进的人民装。也就是从那时起,一种来自苏联的双排扣制服——“列宁装”,在参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来。它因列宁在十月革命前后常穿而得名,样式为西装开领,双排扣,各有三个纽扣,腰中束一根布带。这款服装后来竟成了无数中国女性最崇尚、青睐的“时装”,其中,革命女干部几乎是必穿列宁装,以显示其革命。

②改革开放前——朴素单调

50年代的人们崇尚劳动最光荣,朴素是时尚。年轻姑娘们曾一度爱上了男式背带工装裤和格子衬衣。1956年,三大改造开始轰轰烈烈的进行,人们的生活一天天好起来的时候,流行的色彩也从蓝色、灰色变得丰富多彩了。从苏联传入的连衣裙“布拉吉”成为最受欢迎的服装。布拉吉裙在中国的流行,得归功于一位苏联的***。这位***来中国访问时,提出中国的服装不符合社会主义大国形象,“女性应该穿花衣,以体现社会主义欣欣向荣的面貌”。于是,色彩鲜艳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丽的风景。

在讲求勤俭的年代,美丽的服装大多是家庭制作而来。巧手的姑娘和母亲们按照画报上的服装裁剪式样,自己动手,使军装变得合身,棉布衬衣变得漂亮。而此时的中山装成为中国最庄重也最为普通的服装,那时拥有一套毛料中山装是令人羡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装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两支钢笔,则是有知识、有文化的表现。后来,有人根据中山装的特点,设计出了款式更简洁、明快的“人民装”、“青年装”和“学生装”。还有一种稍加改进的中山装,就是将领口开大,翻领也由小变大,很受人们的欢迎。当时,共和国的领袖就特别喜欢穿这一款式的中山装。以后,国外有人便将这一款式的中山装称作“毛式中山装”。从那时开始,中山装的流行持续了近30年的时间。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国历史上最艰苦的时期,由于三年自然灾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减产,棉布定量为每人21尺。人们买服装、棉布和日用纺织品都要凭布票,为了尽可能地节约,购买服装的标准是耐磨和耐赃,灰、黑、蓝色成为街头流行色,千篇一样、季节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装样式也更通行了。一位家曾经形象地描绘出“一身蓝”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时,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为了表现自己的艰苦朴素,有人甚至将新买的衣服在水中做旧,或者在并未被损坏的衣服上打上几个补丁。这种今人看来相当可笑的行为,但在十年中盛行一时。当时的顺口溜是这样说的: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还有一首歌,也同样飘荡在建国初期的大街小巷:勤俭是咱的好传统呀,社会主义建设离不了,离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单一的年代,人们的爱美之心也依然会流露出来,一位摄影师把这种流露称之为“挡不住的春光”,这种自然而然传递出的美的追求,是一个时代留在人们脑海中深深的印记。

③改革开放以来——丰富多彩、时尚个性

改革开放以来,服装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样化,面料、质地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1980年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三个年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穿着越来越丰富,色彩也从单一的蓝色灰色变得五颜六色。当时上映的国产故事片《庐山恋》成为年轻人喜爱的影片。久违了的爱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颖的时装,都令人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她在影片中换了多少套衣服,成为当时年轻人讨论的热门话题。这一时期,戴太阳镜、留长头发、穿喇叭裤、蝙蝠衫成为时尚,很多人看不习惯,但年轻人却从中找到个性和自我的感觉。

1981年成立的中国大陆的第一支时装队成立,尽管当时只以“服装广告艺术表演班”的名义招生,但令举办者感到意外的是前来报名的人数是预计的四倍。三年后,这支表演队出访欧洲,引起了轰动。西方舆论惊呼:“的孩子们穿起了时装!”来自中国的时装旋风,带给世界一个开放的新形象。

年,中国女排的姑娘们在美国洛杉机奥运会上实现“三连冠”的时候,北京流行起了运动装。色彩鲜艳的运动装成为爱美的人们首选服装。人们几乎随时随地地穿着运动服,甚至还成为了学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厂服。

90年代,人们的生活向小康过渡,思想观念更为开放。人们的服饰在急速变化,穿衣打扮讲求个性和多变,很难用一种款式或色彩来概括时尚潮流,强调个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为一种时尚。

从服装的变化上,我们看出了时代的进步和人们内心观念的转变。服饰的变化是以经济的发展为前提的,同时也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念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从以往的“从众”心理到“追求个性”。服饰的变化是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一个表现。

2、日益丰富的饮食

有一句话叫“民以食为天”,可以说人们将“食”作为生活的最低标准,同时人们也将“食”作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从“食”的变化中,可以反映出一个社会的贫富盛衰,可以体味社会历史的变迁。

①刚建国时期——生活贫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饭

②改革开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匮乏单调、票证盛行,人们营养不足,有些农村没有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

粮票是经济的产物。50年代初,我国粮食短缺。中央政务院于1953年10月发布命令:全国实行粮食供应,取凭证定量售粮办法,粮票出现了。北京从1960年8月起全市饮食业实行凭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制品、蔬菜也实行限量供应。这一时期票据种类繁多,除了粮、油、布票,还增发了补助豆票、糕点票、高级脑力劳动者补助油票、节日补助油票,有些地方还发放过煤球票、冰棍票、烟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证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质短缺的时代,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人们才能凭票购买一些糕点糖果、干货果品,而且分量都极少。

提问:书上112页人们为什么要使用票证?

生答:因为生产力水平不高,物质供应紧张,需要用票证限制人们的购买力。

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粮食、蔬菜紧缺,在吃不饱的情况下,人们往往以胡萝卜充饥。由于缺乏最基本的营养,人们都有些浮肿。

③改革开放以来——不但吃饱,还可以吃好,营养均衡,粗细搭配,绿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纪90年代以来,粮食供求走向市场,粮票消亡成为历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后停止使用粮票,粮票全面退出历史舞台。一些象征短缺经济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继退出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如今这些时代象征已经成为收藏家手里的珍品。

今天,我们的物质生活已经极大地丰富了,菜场、超市、大卖场,琳琅满目的食品应有尽有。人们对于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要“吃好”,还要吃得健康,科学卫生观念深入人心。人们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胆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如今却成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动脑筋”:以前因粮食不够用来充饥的野菜、粗粮,为什么如今成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为过去人们食物匮乏,只有野菜和粗粮,人们为解决温饱并无选择。现在食品供应丰富,人们不仅要吃饱,更要吃好。人们注意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和选择绿色食品。

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刚建国时期——居住条件极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积小,设施简陋。如北方的大杂院,南方的亭子间等,十分拥挤杂乱,屋子小得给人以压迫感。农村里,北方内地多为土坯房、窑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旧,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时混居一室,卫生条件差。

②改革开放前——不断改善,但居住条件仍较差

样式统一单调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国初的破旧民居。一片片鱼鳞状的瓦片取代了破旧的屋顶,墙也不再是石砖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洁白的墙面。但房屋内部很少有装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家具,看上去简朴整洁,洋溢着和谐宁静。

③改革开放以来——居住面积扩大,居住条件有了明显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经不能满足人民居住的需要,于是新型的住宅小区拔地而起,楼房鳞次栉比,犹如一座新城。

北京从1998年开始兴建经济适用房,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买得到、住得起”的选择。通过经济适用房,人们理解了什么叫“破旧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没有厨房、厕所,没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进房屋质量有保障、小区环境优美、购物交通方便的新楼房。

今天,人们居住的选择更多了,有高层住宅区,有复式楼,有花园小区,甚至还有单门独院的特色别墅。当我们登上高楼远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时,也可以体会到古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装修也成为热点,风格多样的装修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也体现了人们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达的交通

①刚建国时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电车、汽车比较多见,黄包车,自行车是比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车和人力车。而农村里,北方有马车、人力板车,南方有航船、牛车,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开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车为主

“一五”期间兴建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国家整体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开放前,城市的交通极为有限,人们出行除了用双脚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车和自行车了。但是公交线路少,车厢经常拥挤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当然是自行车,中国曾被称作“自行车王国”,可见人们对于自行车的依赖。但当时的道路建设也十分落后,这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带来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开放以来——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和航线增长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国,出行对于许多人来说并不是一件愉快的事,买票难,乘车难,运输难。因铁路运输能力的不足,当时的铁路客运量每天超载50%,高峰时超出100%,每天有80万人站着乘火车,而全国每年积压的物资则高达1亿5000万吨,南北运输的缺口达6000万吨。

在民国时期,贯通南北的大动脉是京汉铁路,而时代的进步使得它已经满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断决定:京九铁路三年开通,并且京九铁路的概念已经更新,南端的终点由江西的九江延长到了香港九龙。1993年5月2日,建国以来兴建的规模最大、投资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长的铁路干线开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铁路全线铺通。1996年9月1日,比原提前四个月,京九铁路实现全线开通运营。这条钢铁大动脉跨越九个省市,缓解了南北运输的矛盾,解决了铁路运输的瓶颈问题;它把即将回归祖国的香港和北京连接在一起,维护港澳地区的繁荣与稳定;它穿过多个革命老区,给老区人民带去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个国家交通现代化的一个主要标志。高速公路的拥有量,也成为衡量经济发达程度的一项指标。年12月,沪嘉高速公路开始在上海兴建,并于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车。这是我国第一条全线通车的高速公路,从此掀开了我国公路建设史上新的一页。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国许多省区都在地区内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盖全国的高速公路网。同时应该指出学生,便利的交通也带来了城市发展中的环保问题,迫切需要解决环境污染和交通阻塞问题。要求感兴趣的同学可以撰写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强环保意识,认识建设和发展生态城市的重要性。

现在我们看到现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谓是生机勃勃,人群涌动,车流穿梭。这些交通工具也花样繁多,公交路线增多、设施改善(不仅有普通公交车,还有较为先进的豪华大巴、双层巴士,车内还安装了空调、移动电视);出租车招手即是,私家车也屡见不鲜,地铁、轻轨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现。人们在繁忙的工作中发现出行的来回行程已缩短,道路也变得越来越通畅了……人们的交通观念也大为转变,日旅游增多,国内游、出国游开始由观光型走向休闲度型,并且出境旅游变得越来越平民化,选择也越来越多,而且走马观花式的旅游已越来越不能满足游客的需求,个性化旅游悄然升温,人们放松心情度,开始真正享受旅游带来的乐趣.

十几年前的中国,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6.7平方米,很多一家三代挤在一间房子里。今天城镇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超过10平方米。

十几年前,拥有自己的轿车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现在,从1998年开始,中国个人购车比例已经超过50%。城市居民中,每万人拥有轿车达100多辆。

过去,写信是大多数中国人的交流方式。如今,电话、手机、传真机、网络,老

百姓的通信方式变得更加快捷。截至今年7月底,中国固定电话用户数已突破2亿户

,手机的用户数也超过1.8亿户,均居世界首位,平均每周至少上网1小时的公民

已经超过4500万人,居世界第三位。今年是最值得纪念的一年,在举国欢庆祖国60岁生日的时候,我们也不能忘记缅怀先烈,重温60年前的血泪史,扬我中华魂。

我们不能忘记,1931年9月18日夜晚,日本关东军炸毁我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铁轨,反诬中国军队破坏,炮轰我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从此开始了对我国的侵略,不到半年东北三省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我们不能忘记,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卢沟桥附近进行挑衅性的军事演习,借口一名士兵失踪,强行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遭中国军队拒绝后,便炮轰宛平城和卢沟桥,从此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

我们不能忘记,1937年12月,日军攻陷南京,进行了惨绝人寰的,有30多万中国同胞死于敌人的铁蹄刀枪之下。

我们不能忘记,1941年开始,日本集中一半以上的侵华兵力,对敌后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实行野蛮的烧光、杀光、抢光的“三光政策”,甚至放毒气和进行细菌战,制造无人区,妄图消灭抗日根据地。

……

我们不能忘记,在这八年抗战中,中国人民作出了巨大的牺牲,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无家可归的难民达4200万以上,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共达5600亿美元。

60年的硝烟已经散去,但不畏、舍生忘死、万众一心、战斗到底的民族魂永远留在我们心中。

我们更不能忘记,落后就要挨打、就会被凌辱的历史教训。

我们更不能忘记,今天的幸福是无数先烈用他们的生命换来的。

我们更不能忘记,现阶段日本军国主义势力仍在蔓延,对我国的侵略野心没有终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今天,我们站在新世纪的门槛上回望历史,在新的时空坐标中再看抗战,在祖国母亲56岁生日的时候抚今追昔具有不同寻常的警示意义。

抗日战争的胜利结束了我国屈辱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同时大大改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面貌,使我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我们在***的领导下,正在渐渐走向繁荣,全球竞争力排名在上升,科技教育、国防建设在腾飞,“两弹”成功爆炸了,卫星上天了,万吨巨轮、核潜艇下水了,“”计算机运行了,载人航天飞行成功了……总之,我国的实力在一天天增强。但是,我们不能满足,比起世界最先进国家我们还有一个较大的差距。因此我们必须奋起直追,集中精力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 让我们携起手来,勿忘血泪史,扬我中华魂,为中华民族的腾飞共同奋斗。让我们共同祝福祖国母亲永远平安、健康、幸福、快乐。

参考资料:

://zhidao.baidu/question/95569902.html

70年:消费升级,这些物件都留在了记忆中

坐在时代的列车上,每个人都随之高速飞驰。

过去70年,对普通人而言,许多事物在车窗前掠过,一度新鲜,又转瞬即逝。的确良的衣服,物资紧缺时的粮票,杠自行车,超有派头的大哥大,老式算盘,红遍大江南北的磁带……

很多老物件已经退出舞台成为记忆。不断涌现的新物件满足着人们更新的需求。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说到时髦,绝对绕不过一个词“的确良”。这种现在看来颇为土气,也不舒适的化纤面料,在当时引领了鲜亮、挺括的服装风潮。

新中国成立之初,工农业基础薄弱,吃穿用度各方面都很难满足人们的需求。家庭添置布料、成衣或床上用品都需要凭票购买。在普通家庭,衣服经常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

怎么解决老百姓的穿衣难题?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确良在国外已经流行,六十年代中国进口了一些,在 社会 引起巨大轰动。据当时媒体报道,上海一家售卖的确良衣服的商店,因为前来购买的人太多,橱窗玻璃都被挤碎。

相比传统棉布,的确良耐磨、不容易起皱,穿起来挺括,在当时引领了风潮。

到了七十年代,国家提出加快国产化纤的生产步伐,一批化纤企业在中国诞生。自此,国家大量生产化纤供老百姓穿衣使用。

70年间,老百姓的服饰从单调的黑、灰变得色彩丰富多样,从单纯的实用演变为 时尚 与实用并存。

粮票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中国在特定经济时期发放的一种购粮凭证。中国最早实行的票证种类有粮票、食用油票和布票等。

在物资匮乏的时代,人们如果要买米面油,必须出示粮票才行。单就粮票而言,种类也很多,有肉票、蛋票、蔬菜票等,买糖也有专门的糖票。

粮票不是可以随意换的,每个人都有额度,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限量版”。后来,有人把粮票形容为“吃饭的护照”。

小品《粮票的故事》正反映了一辈人对粮票的深刻记忆。

随着改革开放,中国的粮食和其他日用品渐渐多了起来,只要手里有钱,每个人都可以买到自己所需的物品。到现在,网购的出现让消费变得更加便捷。刷脸支付、电子支付等支付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

粮票作为一种实际应用的有价证券,在中国使用长达40年时间。今天,它已经退出 历史 舞台,成为一种收藏品。

自行车中的指的是轮子的直径是28英寸。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成为最重要、最受青睐的代步工具。作为曾经的自行车大国,中国人对自行车有着独特的记忆。

那时,每天上下班通勤时的自行车洪流异常壮观。有数据显示,八十年代末,千万人口的北京,已拥有800万辆自行车。除去老人孩子,几乎已是“一人一车”的饱和状态。

摄影家王文澜曾出版《自行车的日子》一书,收录了几百幅关于自行车的老照片。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普通人拥有私家车的梦想照进现实,与此同时,公共交通发展起来,自行车出行比例开始下降。

到了今天,自行车已不再是单纯的实用型代步工具,而渐渐有了 时尚 、运动、休闲等新定位。

共享单车满足了人们短距离绿色出行的需求,高铁满足了人们长距离快速出行的需求,山地自行车、赛车等各式各样自行车的出现,满足了人们 竞技的需求。

1987年,广东省开通了全国第一个移动通信网,首批700个用户,他们的移动电话跟半块窄长砖头一样,又称大哥大。

说到大哥大,往往跟贵连在一起。在家用固定电话尚未普及时,一款大哥大公开售价高达2万元一部,上的价格更是高达3万多。当时城镇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不过千元。

拥有一部大哥大是财富的象征,更是身份的象征。拿着大哥大在人群里喊上一句“喂!喂!听不清,你再说一遍”,就会引来无数羡慕的目光。

大哥大在 历史 上存在的时间并不久,随着电子产品的快速更新迭代,越来越轻巧,价格也越来越便宜的手机出现了。

随着3G的到来,手机可以上网了,看也没问题,到了4G时代,看已经不过瘾,手机可以直接看了。如今,全国各大手机运营商和手机厂商正在5G市场角逐。

手机不断演变,更加适应人们的需要,也成为生活的必需。

算盘,形长方,以木为框,中横以梁,上梁两珠,每珠作数五,下梁五珠,每珠作数一。二一添作五、三下五除二、九九归一,这些俗语正与算盘有关。

曾经,算盘几乎是每家必备的计算“神器”。能打一手好算盘,是当时每个人羡慕的事情。

2013年中国珠算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标志着“世界上最古老的的计算机”得到了世界的认可。

如今,这一“ 时尚 ”的物件已渐渐“隐退”,取而代之的是各种先进的电子计算设备。

在全球超算500强榜单中,中国境内有219台超算上榜,在上榜数量上位列第一。中国超算“神威·太湖之光”和“天河二号”的计算能力已经位居世界前列。

今天大多数家庭已经没有了播放磁带的载体,但磁带承载的回忆却依然存在。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网络并不发达,磁带是音乐传播的重要载体。手里拿着一盒磁带,将其插进录音机里,那时候的录音机比普通的砖块还要高要宽一点,然后歌声就从录音机里传出来了。

邓丽君、刘德华、张学友等一众人的歌声,就是通过这种方式红遍大江南北的。当时,无论是家庭 还是商业活动,中国的大街小巷里都能听到从磁带中传出的声音。

后来,随着MP3、MP4等各种影音存储和播放设备如雨后春笋般地出现,磁带慢慢被束之高阁。

今天,各种播放软件下载到手机中,来自全世界的歌声都可以被听到。人们的 方式也更加多元化,看一场**,听一场音乐会,参加一次选秀,工作之余生活有了更多 选择。

这些曾经风靡一时的老物件正逐渐淡去人们的视野,取而代之的是更先进、更适应人们需求的新产品。

70年时间,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得到大幅提升。2018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1949年实际增长59.2倍,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1956年实际增长28.5倍。中国形成的消费力量不仅拉动本国经济的增长还成为世界经济的重要动力。

来自:国是直通车

作者:张文绞

在我国,八十年代的春节(俗称过年)是怎么个过法?

八十年代的春节

1983年,第一届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一炮打响,收到观众来信16万封。当年给观众留下印象 最深的节目当属王景愚绕着桌子“吃鸡”,而李谷一一口气唱了《乡恋》等七首歌曲。年是陈佩斯和朱时茂第一次参加春节晚会,“吃面条”的成功使小品成了气候,一曲《我的中国心》全国传唱,《难忘今宵》几乎成了后来每届晚会的结束曲……大年三十儿,一家人一边包团圆饺子吃年饭,一边看中央电视台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与荧屏上的影、视、歌、曲艺明星同喜同乐———80年代,中国百姓渐渐约定俗成了这样一种独特的过节方式,学者称之为“新民俗”。一台晚会,不仅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儿,而且造就了小品等一些文艺形式,更为如黄宏、宋丹丹、赵本山、巩汉林、蔡明、郭达等一大批笑星的茁壮成长提供了土壤。

■图:现场直播的春节联欢晚会从1983年至今已走过20个年头

年饭票证淡出菜市场

平时想吃什么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1980年,由中国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北京分公司试制的猪肉馅速冻饺子开始在东单等六大菜市场出售。

1981年,北京居民春节每户供应4~8元一斤的花茶二两,大料、黄花、木耳各一包,大20斤,一斤粮票豆腐及一斤粮票豆制品。部分小吃店增添了平时不供应的“蜜三刀”等小吃。

1983年,春节所在的二月份城镇居民每人供应富强粉三斤、小杂豆一斤、江米一斤、花生油4两、香油一两、花生半斤、瓜子三两、麻酱一两、鱼两斤(定量内每人保证半斤黄鱼)。

年,全市11个副食店出售不凭本豆腐。

1985年,低度酒、补酒热销。多家西餐厅爆满,新侨饭店等为家宴提供罐装、袋装西式名菜。

1989年,26种调味品、14种豆制品、35种酱菜大展销,北京人过年再不为米、面、鱼、肉奔忙了。

俗话说,过年过在嘴上。生活在80年代的人们,饭桌日渐丰富起来,开始是定量供应的品种增加,接着是集贸市场恢复。平时想吃什么,到市场上就买,弄得人们反倒不知道过年该吃点什么好了。

年货新三大件快步来

家庭主妇再不用为过年大洗腰酸背痛,再不用为肉变质发愁。

1980年,各大商场从外地组织的一批电镀桌椅、简易沙发、一头沉、搪瓷盆陆续投放节日市场;1981年,尼龙绸夹克、线绨被面供不应求,有人利用反复排队和托人代买等手段套购,仅新新服装店节前便抓获“投机倒把者”46人;年,14英寸彩电节日供应量比上年增长42倍;1985年,腊月二十八起向个人预售进口相机,每人限购一架,半年内付货,牌号有柯尼卡、亚西卡两种;1987年,羽绒服受宠、裘皮帽走俏;1988年,一种名叫马海毛的安哥拉山羊毛流行……春节穿新衣,80年代,北京人开始走出黑灰蓝服装的包裹,西服、夹克、牛仔、羊绒衫、防寒服、皮大衣流动成一股彩色的风。与此同时,作为礼品,风行一时的暖瓶、脸盆、枕巾、台布,到80年代问津者日少,年礼的文化味渐浓,明信片、贺年片、挂历流行起来。

80年代,彩电、冰箱、洗衣机这新三大件快步向人们走来,家庭主妇们再不用为过年大浣洗累得腰酸背痛,再不用为早早炖好的猪、牛、羊肉变质而发愁。

年话春联贴进单元楼

词句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

过年总要求吉利图喜庆,表达方式多种多样。贴春联,大拜年,80年代都有新特色。先说春联,过去多是农家小院才贴,词句也无非是“岁岁平安日年年如意春”之类的老句陈辞。80年代大不同了,春联不仅贴进了城里的单元楼,词句也洋溢着时代气息:“新长征起步春光明媚现代化开端金鼓欢腾”;“富国安邦人欢财旺移风易俗送旧迎新”。一个倒贴在单元门上的大大的“福”字将人们对未来美好的憧憬表露无遗。从城市到乡村,人们渴望用这种最传统的形式表达对时代最深的欣喜。初一亲朋好友一见面,先递上一声“您过年好”,接着便聊上几句。上了点年纪的关心:“春节您家的‘加油’(定量之外供应的食用油)买了没呢?今年的油比去年强,没什么油烟子”。一些年轻人这年春节刚刚相互询问:“买没买邓丽君、刘文正新出的带子?”转过年来便已对崔健崇拜得无以复加:“初三都去我家,昨儿我刚置了一个架子鼓”。孩子的父母们相互抱怨着:“我们家这个‘小皇帝’春节非让带着去吃‘肯德基’,店里人那个多,队都排到了前门大街上。”

先行一步“下海”的老板们仍忘不了借这个难得相聚的机会沟通信息:“你

手里还有多少台洗衣机,我全要了,冰箱也行。”

80年代,听人们拜年聊天,听不到为衣食犯愁,听不到忌讳与掩饰,人

与人之间似乎更近了,人们的话题更广了,心气更高了。一句普普通通的

“您过年好啊”,含意是那样丰富。

年乐贪看晚会洋相多

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

年年春节都高兴,80年代乐更多。

不知是有了现场直播的春节晚会,市场上的彩电才紧张,还是家有彩电的人多了,春节晚会才愈发火爆,反正节前“抢购”彩电可称得上80年代一景儿。从年进口彩电紧张开始,彩电就成了人们心中的紧俏货。1986年下半年起,商店里宣告彩电无货,同时出现彩电票。那阵子,节前能买上一台18英寸彩电可是件大乐事,七姑八姨都要通知到:“他舅舅,家里新买了电视,春节来看呀。”更乐的还在后面:三十儿晚上一家人早早吃完年饭,预备好记录晚会公布的谜语的纸和笔,为谁坐在离电视最近的位置争执一番之后各就各位。这一晚上,自打赵忠祥一露面,炉子上水壶开了没人愿去提,想上厕所的忍了又忍,怕错过了马季的相声、费翔的歌,更怕错过了节目间穿插公布的有奖谜语。一番冥思苦想绞尽脑汁之后,已是大年初一的清晨,第一件事便是寄答案。苦盼中央电视台的佳音之余,又该琢磨着去哪儿逛庙会了。80年代,龙潭湖、地坛、白云观、大观园、大钟寺,到处是庙会。小吃吃腻了,买便宜百货,工艺品看惯了,花会大赛又开锣,传统的赏心乐事未减,晶莹剔透的冰灯又朝人招手。从三十儿直到正月十五,一家人总是闲不住,乐不够。人们开始品味改革开放刚刚富起来的滋味。

老人讲“70年代高粱米才是主食”,为何高粱米淡出了人们餐桌?

五十年代初期,回山东老家,广饶西关。吃的是红红的高粱面。吃不下去就哭,玩命地哭。妈妈没办法,就到街上买了一个火烧。1968年时期去西北外调,路过郑州下车转了转,饭馆里只有凭粮票才能买到的红高粱面的面条。没有白面的主食可买。1968年年底毕业了,分配到了唐山柏各庄军垦农场。口粮按当地标准供应,大米,白面很少。绝大部分是高粱米。在北京从来没吃过高粱米,好难吃呀。对饭量小的女同学就更难下咽了!连指导员叫赵太膜的,煞有介事地用木棍敲打饭笸箩,吃不吃高粱米饭,这是路线问题。往事不堪回首。

那个年代是全国人民生活困难,节衣缩食,每人每月按定量供应,一般市民24斤,20%细粮,80%粗粮以高梁米,玉米,地瓜干为主。

改革开放以来,调动了农民积极性,粮食连年丰收,由于农业 科技 进步,小麦,大米亩产翻倍增长。

再加上副食品丰富,细粮供应有余,反倒是粗粮成了稀罕物。

高梁米主产于东北黑土地,以前产量高,易管理,大部份用于牲畜的饲料。

现在种高梁改为种水稻,东北大米享誉全国。

现在大米,白面都吃腻了,高梁米只然要退出歺桌,成为造氿行业主料。

其实高粱米很好吃的。对于高粱,传统习惯是东北人吃米关内北方人吃面。这是中国人的地域生活习惯。在东北。民间有;高粱米水饭小咸鱼的顺口溜。(辽南地区是高粱米饭黄花鱼。)高粱米干饭、高梁米稀饭都是很香甜的。

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北粮南调。东北居民的粮油供应聚然减少。食用油居民每人每个月由半斤减少到每人每月三两。

后来引进一种高产的高粱。叫晋杂五。这种高粮确实高产。但是壳子特别多。口感极差。完全设有了高粱米原来固有的香甜味。这种高梁。入口发涩很难下咽。但是因为高产。所以在全国推广。

那个年代,居民供应的品种有限。当时供应的除了极少的米、面之外就是玉米面、玉米碴子和高粱米。没有出现晋杂五时。高粱米饭还是很好吃的。只是自从粮店全部改供晋杂五后情况就变了。

中国是文明古国。哪朝哪代。只要是老百姓不满意。 社会 上就会流传民谣。所以东北地区就有了;晋杂五、晋杂五。既难吃,又难煮。这种民谣。

现在粮食充裕了。没有人再去播种晋杂五了。经过那段 历史 的人。都不愿触及那段不堪回首的日子。香甜的高梁米已被淡忘,而记忆犹深的却是难吃,难煮的晋杂五。

如今的高粱米在东北已成为 健康 食品。价格比大米、面粉还要高。

东北产的高粱米。有一个品种叫;“大红袍”。穗大、颗粒也大、煮饭满屋子香气四溢。自从晋杂五出现。就再也嗅不到那香气了。

建议大家可以品尝一下;高粱米水饭小咸鱼。当然要是在炎热的暑天那就更正宗了。

大概是口感太差了。粗糙难嚥。

七十年代不是以黑面和籼米为主食吗?逢年过节每人给2.5公斤稻米和富强面。

八十年代末我去瓦房店收苹果,在农民家里还吃高粱米粥。没有觉得难吃,老乡还让我往里加干饭,怕吃不饱。杨家乡,那个村忘记了。村民很纯朴,人很好,当时是国光苹果拿级板卡。黑龙江八十年代初高梁米就少了,能买到议价大米了,掺合在高梁米里和红云豆一起闷,饭香扑鼻。

70年代我地不再以高粱为主食,尤其是70年代中期改种制种高粱,秸秆矮产量高,但是口感极差,全部用作造酒

说说我82年第1次回老家的事情。那会儿我的家庭条件已经缓过气儿。不吹牛的说我们那会已经吃肉吃烦了。我们家已经主吃猪肚和猪耳之类的。西瓜和苹果都是论麻袋买 在那个物质贫乏的年代,真的已经……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第1回回到了东北老家。因为在西北长大了。我还是比较喜欢吃面。回到了东北就开始顿顿吃米饭 我们那个地方是全国文明的大米生产之乡。并且吃米饭有个奇怪的吃法。米饭做熟了以后,加上凉水搅成一粒一粒的捞着吃。吃了没几天我就蒙了。就喊着家里人改改吃法。就吃到了我今生第1次的高粱米饭。怎么说呢,不难吃吧,也不好吃。因为那个壳去不干净。吃到嘴里总有嚼苞米粒儿的感觉。总给人感觉不像是正经吃主食的样子。后面我才知道。那是人家为了照顾我们。把那个又加工了一下。以前他们自己吃的更粗糙。反正那个玩意儿真的不是很好吃。我可能也就再吃过一两回。反正这辈子再不想碰他了。[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我老家以前红薯是主食,后来有了土豆,红薯喂猪[我想静静][我想静静][我想静静]

营养好,但是口感不好。被旱改水淹没了。

大米胚芽油的食用油珍品大米胚芽油

在此推荐开发生产大米胚芽油,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我国的江浙沪曾有多家科研院所,粮油食品企业进行米胚芽利用开发,其中研发的产品含有大米胚芽油。令人惋惜的是当年研制的大米胚芽油,至今的商品市场内仍悄无声息,旧事重提,期望引起厂家关注。此处作一简介。

大米胚芽的脂肪含量及其脂肪酸组成(%) 脂肪含量 C14 C16 C18 C18:1 C18:2 C18:3 浙江粳谷24.96 0.16 20.77 1.76 27.44 47.66 2.11 浙江籼谷28。08 0.77 22.12 2.04 38.26 35.72 1.63 食用油脂中小麦胚芽油的营养价值令世界营养界推崇,不言而喻,售价昂贵。而大米胚芽油可与小麦胚芽油相应媲美,大米胚芽油中脂肪酸含量比率,除含有饱和酸,ω—3,ω—6,ω—9脂肪酸均有,脂肪酸之营养组成较为均衡。其还具有三大特色,1,富含Ve,总Ve含量190毫克/100克,其中生育酚与生育三烯酚约各占半数。2富含谷维素,谷维素含量在0.5%以上。3,富含植物甾醇,含量在2.5%以上。

我国是稻米大国拥有丰富的米胚芽可资利用,相信只要重视对米胚芽及其油脂提取技术的研究,重视并做好米胚芽及大米胚芽油产品的开发与市场消费工作,大米胚芽油必将会在我国的油脂产业中应有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