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今年石油价格还会跌吗

2.俄罗斯停止向波兰供应石油,会带来哪些影响?

3.战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4.国际油价为什么连续下跌 阴谋论

5.战争对经济的影响

今年石油价格还会跌吗

油价涨了抬油管涨表情包_油价涨价了

2010年10月以来,伴随美国实施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国际油价呈上涨趋势。2011年初,中东北非局势及相关的不确定性进一步刺激市场恐慌,油价大幅攀升。2月22日,纽约市场油价收报每桶93.57美元,当日涨幅为8.55%,创2008年10月份以来的新高。国际原油价格的持续上升将对世界经济复苏构成极大的挑战,特别是对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当前,石油等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以及“热钱”涌入,已加剧我通胀形势,加大我宏观调控难度。我们需要密切关注国际石油价格走势,分析和预判其对我国经济影响,并提前做好相关应对预案。

一、国际油价走势及影响因素分析

(一)近期国际油价走势

2010年5月-9月,受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等因素影响,国际油价在低位徘徊,油价月均值维持在73—76美元/桶窄幅波动。但自2010年10月以来,受美联储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影响,国际油价整体持续上涨。10月4日,纽约商品交易所西德州轻原油(WTI)期货收于每桶81.47美元;11月1日,达到每桶83.29美元;12月31日,收盘报89.84美元/桶。

总的来看,2010年国际市场油价年平均价格比2009年上涨28%左右。2011年1月,国际原油价格整体走势依然处于上升渠道。2月-3月份,因阿拉斯加油管关闭、北海原油平台关闭、利比亚引发市场对原油供应担忧,导致国际油价继续窄幅震荡上扬。

(二)影响近期国际油价走势的因素分析

近期国际油价大幅攀升是以下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1、供求关系因素。一方面,全球经济复苏拉动石油需求增加。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2011年全球经济有望增长4.4%,其中,美国增长3%,欧元区增长1.7%;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为9.6%和8.4%。尽管增速比2010年有所下降,但呈现“普遍增长”的态势。在此预测背景下,石油需求量增涨预期乐观。欧佩克预计,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增长将增120万桶,国际石油市场整体需求水平有望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前的水平。路透社的调查也显示,2011年全球石油日均需求将增150万桶,至8860万桶,主因是发展中国家需求强劲。

另一方面,供给面来看则相对偏紧,增幅难以满足需求。目前全球石油产量大部分来自大油田,随着这些油田逐步老化,其产量呈逐步下降趋势。占世界石油总产量2/3的800个油田的产量平均每年下降6.7%。另外,全球石油新增产能高度依赖的产油组织的供给能力下降。据国际能源署预计,受金融危机影响,全球部分石油开发项目延迟,2011年-2013年间石油产能增量将出现下降。

2、金融市场与投机因素。美国的定量宽松政策向全球释放了大量的流动性,拉低了美元,而美元汇率持续下跌成油价升高推手,石油越来越凸显“金融性”,美元与石油价格之间呈负相关性。美元贬值之后,很多投资者就抛弃美元资产,转向炒作石油等大宗商品,从而推高国际油价的上涨。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最新公布的《石油期货市场月度报告》显示,作为推动行情主力的基金机构不断做多国际石油期货市场。2011年1月,全球基金持仓的净多头数分别为149466手、169085手、166551手和143317手,与去年同期相比分别增长37.33%、24.63%、23.94%和43.86%。从这轮油价上涨趋势可明显看出投机炒作的行为。

另外值得关注的一个新现象是美元价格与石油价格“双涨”局面。2011年美国的增长速度为3.6%,欧洲增长1.7%,美国同欧洲之间增长差距估计可能大于2%,欧洲较缓的复苏使游走于欧洲的资本一部分分流到美元市场,一部分分流到石油市场,因而两个市场可能出现“双涨”局面。

3、政治动荡、自然灾害等不确定性因素。当前国际地缘政治和自然灾害风险加大了油价上涨可能性。2011年2月22日WTI原油疯涨表明当前中东北非的地缘政治冲突频频发生引发的风险已经扩大,加上其他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增强了人们对国际市场原油供给紧张的心理预期,为石油投机活动创造了条件,加上全球流动性过剩、通胀预期升高将吸引大量避险和逐利资金涌入石油期货市场。

对此,专家分析表示:一方面,中东北非危机及可能的不确定性使得市场投机和炒作行为重新升温,可能将继续推高油价。另一方面,只要地缘政治动荡不蔓延至海湾产油国,国际油价不致对全球经济复苏造成严重影响。根据国际能源总署(IEA )数据,利比亚的每日产油量已滑落约100万桶。但是,如果包含沙特阿拉伯先前增加的每日70万桶产量,几乎能全数填补利比亚短少的原油供应。继沙特阿拉伯后,科威特、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和阿尔及利亚三国,也有望于2011年4月把每日油产量提升30万桶。国际能源署也表示,其原油储备约16亿桶,可保证成员国5个月左右的供应。

此外,受2011年3月11日日本本州岛附近海域发生里氏9.0级地震影响,日本对石油的需求至少短期内将下降,当日国际油价一度下降至每桶100美元以下。但是,由于日本是全球第三大石油进口国,灾后重建将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因此,专家普遍认为,日本地震后油价可能在短期将下降,油价中长期走势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三)本轮油价上涨与2007-2008年油价上涨的比较分析

经分析,本轮油价上涨与2007-2008年有所异同。2007-2008年国际油价经历了一轮大幅度上涨走势,2007年初从每桶约50美元价位,不断攀升至2008年7月11日145.66美元的历史新高。但是,7月14日后,受美国金融危机影响国际油价迅速走低。2008年,油价在100美元价格之上只是停留了三个月,所以,有分析认为投机大肆炒作是当时油价上涨最直接的推动因素。

本轮油价上涨的因素较多,即世界经济复苏带动原油现实与预期需求增长,供给偏紧、金融市场上美元贬值、投机和政治因素等,共同推动油价较大幅度上涨。从短期看,美元流动性泛滥造成的投机炒作因素也是推动新一轮油价上涨周期的主导因素。

二、国际油价变化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一)对宏观经济发生影响的渠道

国际石油价格变化对宏观经济层面消费、投资和出口都将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并通过货币渠道对国民经济的产出和价格产生影响。

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三因素分析,对于石油净进口国来说,油价上升将使消费和投资减少,出口下降,因而使国内经济受到不利影响。这种影响落实到货币渠道,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产生的影响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石油价格上涨推动总体价格水平上升,而抵消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最有效货币政策是提高真实利率,这会对国民经济造成负面冲击。另一方面,一国货币当局应企业高油价成本补偿的要求,可能会采取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以稳定短期产出。从中长期看,货币当局却需不断提高利率以应对通胀预期上升,长期和短期政策的协调和转换可能会对实体经济产生负面冲击。

(二)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

在历史上的两次石油危机中,国际油价巨幅上升对发达国家经济冲击程度大于其他国家。这是因为石油在发达国家的能源消费结构中比例大,其经济严重依赖石油。国际油价波动尤其影响美国经济,美国经济总量和原油消费量均列世界第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削减全球经济增长率约0.3个百分点,美国经济增长率则可能下降约0.4个百分点。

当前,经历两次石油冲击后,发达国家普遍采取了应对措施,调整经济结构,发展节能减排,应对高油价的能力大大增强。相反,发展中国家多数正处在工业化中后期,节能产业和替代能源发展慢,单位GDP油耗较高,经济增长对石油依存度较高,应对石油危机的能力较弱。因此,高石油价格可能对发展中国家的冲击更大。发达国家国际权威机构估算,油价上涨,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的影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5倍,是发达国家的3倍。

(三)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我国1993年开始成为石油净进口国。近年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逐年提高。2010年我国进口原油2.39亿吨,同比增长17%,石油对外依存度同比上升三个百分点,超过55%,已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预计到2020年,中国石油消费总量将达到6亿吨左右。到2030年,中国石油消耗量的80%需要依靠进口。这表明,我国石油安全形势不容乐观,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变动直接影响我国内经济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剧通货膨胀预期。我国是石油消费大国,受国际原油、成品油价格上涨影响,以石油为能源、原材料的相关行业成本上升,增加了经营成本,导致服务业价格上涨,进而影响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目前,我国通货膨胀形势仍处于较敏感的关键时期。在这种情况下,国际石油价格持续高涨对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形成压力,强化通货膨胀预期。国际能源署、OECD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研究表明,如果国际石油价格每桶上升10美元并持续一年,我国通货膨胀率将上升0.8个百分点。“通胀”是2011年中国经济的关键词,宏观调控政策的走向直接取决于通胀形势的发展,而国际原油涨价,将使宏观调控难度增加。

二是减缓经济增长速度。由于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非常广泛的,从生产到消费,从成本到价格,从贸易到投资,都会因石油价格上涨而带来不利影响,因而也会降低经济增长速度。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国际石油每涨价10美元/桶,亚洲经济增长速度就会下降0.8%。摩根斯坦利2004年研究报告表明,国际原油价格每上涨1美元/桶,中国的GDP将损失0.06%。

三是缩小贸易顺差。从进口方面来看,国际油价走高,石油进口越多,外汇支出越大。我国每年进口石油约用汇350亿美元。从出口方面来看,石油价格越高,下游产品生产成本增加,出口产品竞争力下降,出口受到很大影响。从交通运输来看,石油价格越高,成品油价格上升,运输成本增加,推动生产资料及消费品价格走高。这些因素将导致我国贸易顺差减少。

四是消费者压力加大,企业竞争力下降。国际石油价格上涨,与石油相关产品价格上涨,造成更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给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相关产业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企业只能将上升的成本向下游企业或最终消费者转嫁,却难以向国外转嫁,这必然使行业利润减少,消费者压力加大,部分企业甚至出现亏损,企业的竞争力下降,全社会的经济活力也会因此而减弱。

此外,我国未能完全实行与国际接轨油价机制,即根据国际油价的变动来调整国内油价。一方面,如果国内成品油价格的涨幅跟不上国际原油价格的涨幅,导致产业亏损,只能向财政申请补贴,从而可能将加大财政压力。2005-2007连续三年,因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导致炼油业务较大亏损,中石化分别获得100亿元和50亿元、123亿元补贴,而中石油也在2008年年报中披露,当年获得国家财政补贴157亿元。另一方面,当国内油价随前期国际油价上涨后,国际油价却突然下跌,社会舆论对国内油价政策没能及时下调价格产生不满。因此,决策者将在财政压力和社会压力之间挣扎。

总体上看,国际石油价格上升虽难阻我国经济发展势头,但对我国国民经济总体是不利的。若未来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继续增大,不利影响会更大,至于影响程度如何,要看国际石油价格上涨的幅度及持续的时间。

三、相关对策和建议

当前,世界经济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经济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站在“十二五”开局的起点上,我们应以更加理性的态度,面对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以及中国对进口石油需求依赖程度的不断提高,采取长期与短期兼顾的综合配套措施来积极应对国际石油价格上升对我国国民经济的不利影响。 

从短期来看,密切关注国际市场油价变化,控制好由外及内、由下游向上游产品传导途径,控制好通胀预期。一是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控制通胀影响。综合考虑石油行业和相关各方的承受能力,利用更完善的补贴政策和消费税杠杆来平抑是油价格上涨的压力,并减轻消费者负担。二是加快推进资源税改革,积极引导更高效的石油消费模式。切实按照201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进一步推动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采取有效措施引导更高效的石油消费模式,通过财税改革推动向节能降耗发展方式转变。另外,只有在非常时期,政府可以考虑通过行政手段强制剥离中国石油市场和国际市场的联系,使用价格管制和财政补贴措施,稳定国内油价。

从中长期来看,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降低石油依赖,加快国家石油储备体系建设、加快建设海外原油生产能力、建设多样化的能源通道和运输渠道、开发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等多方面的应对措施之外,更要积极参加国际能源合作。伴随第二、三次石油危机冲击,国际石油合作机制在欧佩克和国际能源机构的框架下得以发展并不断完善。充分利用国际能源多边合作机制确保石油供应安全是我国的必然战略选择。当前,面对强大石油价格冲击,我国面临的最严峻形势是有“中国需求”却没有“中国价格”。我国需进一步加强与欧佩克的12个成员国、国际能源机构覆盖的28个石油消费国以及印度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在内的国际能源合作,参与制定新的全球稳定能源市场机制,提高国际石油价格、供应、需求等信息透明度。

我们应在国际舞台上发出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声音,坚决消除“中国应为国际油价上涨负责”等错误言论,并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和石油储备并非导致很多国家不得不接受高油价的状况,国际油价上涨是多种因素导致的,中国是高油价的受害者而不是制造者。同时,警惕西方某些国家制造的“石油讹诈”,寄希望中国迫于石油等资源和原材料进口费用高涨,最终将向西方做出人民币汇率升值方面的让步。

借鉴国际做法,抓紧建立和完善国内的石油期货交易市场,通过远期合同来规避石油价格波动风险,充分发挥石油消费大国的需求优势来影响国际油价形成。我国石油产业应进一步借助各种平台走向世界石油市场,坚持独立发展、多边合作的石油合作之路。

俄罗斯停止向波兰供应石油,会带来哪些影响?

俄罗斯终于对波兰“下手”了!据法国媒体报道,波兰境内最大的石油公司奥伦石油近日对外突然宣布一则声明,称俄罗斯方面当前已经暂停了通过“友谊”管道向波兰输送石油。与此同时,波兰还强调自己绝对不会受到影响,奥伦公司首席执行官奥巴伊特克在社交媒体上表示,公司之前已为此做好了准备,“我们只有10%的原油来自俄罗斯,将用其他来源替代”。奥伦公司表示,俄罗斯上述举动不会影响波兰市场上汽油和柴油的供应。

至于奥伦公司的话是真是假,现在不做讨论,留给时间验证。要知道,在俄罗斯天然气断供时,波兰政府也是这样的说的,完全不把俄罗斯天然气当回事。而在俄天然气真的停止供应后,波兰居民只能排队数天抢购燃煤应急。

俄对波兰断供原油,影响有以下三点

一、欧洲石油价格的上涨

俄罗斯在原油市场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原油出口量维持在400-500万桶/天左右,同时还有200-300万桶/天石油产品出口。一旦俄罗斯出现断供,很难有其他来源在短时间内填补这个缺口,即便未来贸易流能够有一定程度的调节,买家也可能需要支付更高的价格。

从当前原油市场所处的供需环境来看,市场已经处于低库存和闲置产能下降的大环境之中,进一步的消化库存也意味着未来供给短缺的可能性上升。

所以俄罗斯停止向波兰供应石油,会使市场担忧上升,油价大幅上涨

二、美国可能从中得利

从能源市场的角度来看,由于俄罗斯让出了欧盟大部分市场,美国正“趁虚而入”,据白宫的数据,去年美国对欧天然气出口量增加了一倍多,另外,美国原油产量激增也有助于稳定欧洲市场。

能源历史学家、标普全球副主席丹尼尔·耶金(Daniel Yergin)表示:

美国重新回到了上世纪50年代以来在世界能源领域的主导地位。美国能源现在正成为欧洲能源安全的基础之一。

换句话说,美国正在重新夺回全球能源的主导权,下一步很可能就是重新控制油价了。如果达成这一目标,那么美国控制住通胀的可能性将激增,从而可能会影响美联储的决策,这可能是目前市场最需要关注的因素了。

三、德国态度或有松动

俄罗斯对波兰被断供石油后,德国又爆发了一次示威抗议,反对德国跟风向乌克兰输送武器,结合时间点可以看出,德国人并不想成为下一个波兰。

由于北溪管道被炸,德国已经失去了廉价的天然气,如果管道石油再被俄罗斯断供,那肯定是要雪上加霜的。

虽然德国去年已经承诺停止所有俄罗斯石油的采购,但在寻找替代品的时候却被现实打脸,德国向哈萨克斯坦购买原油,却依然离不开友谊管道。

由于哈萨克斯坦与德国并不接壤,所以德国购买的原油只能通过俄罗斯“友谊”(Druzhba)输油管网系统来交付。作为全世界最长的输油管道,启用于上世纪60年代的“友谊”管网分为两线,分别途径波兰和乌克兰,向德国、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等国输送石油。

哈萨克斯坦已经明确表示对德国年供应量能够上升至600万吨,对应12万桶/天。这个供应量足以维持德国近一半的需求。当然,考虑到这些原油依然要经过俄罗斯的管道来运输,所以除了向俄罗斯支付管道费用,德国的能源供应也需要继续“看俄罗斯的脸色”。

所以,在俄对波兰断供后,德国人们的态度就很说明问题了。

战争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包括:奴隶农民起义、阶级、民族、反侵略战争、自卫战争等等。正义战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与此相反,非正义战争包括:争霸战争、战争、殖民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战争等等,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灾难的战争。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这是我们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

自古以来,一般战争都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原始状态的战争,就是为争夺天然资源等生存条件引起的。到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就已经蜕变成抢劫财富和奴隶的行为。进入奴隶社会以来的战争,攻城略地,掠夺资源财富和奴隶的行为日益加剧。古埃及的第四王朝,从公元前2600年起,就把对外侵略战争的目的放在经济目标上,掠夺金、铜矿产和财富。英国自16世纪起推行殖民主义战争政策,到l9世纪侵占了比其本国大150倍的殖民地,到处进行经济掠夺。从鸦片战争起,在百余年中,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并掠夺中国,仅两次鸦片战争,就迫使清王朝割地赔款,丧失 14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等于 14个江苏省的面积。

就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而言,战争依赖经济,经济为战争提供作战工具和手段,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经济因素,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体系、经济设施、经济实力和潜力。国家的面积大小、人口众寡、矿藏多少、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着国家在战争中发展战争力量、开发战争潜力的程度。经济因素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又受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的影响。同时,经济部门为战争服务的程度,又受国防工业体系和战备交通体系的影响。同时,随着军队、武器的发展,战争强度不断提高,战争消耗随之增大,使战争对经济和国防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在当今和未来,要打赢现代化的反侵略战争,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工业,才能保障战争的胜利。因此,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战争对世界经济的破坏

除两次世界大战外,上世纪40年代末迄今,战争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计其数。以中东为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绵延不息,单是大规模的战争即有5次。据不完全统计,5次中东战争共造成10余万阿拉伯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阿拉伯国家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譬如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的工农业生产陷于停顿,电力和原材料供应脱节,许多工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旅游业不景气,埃及两项重要的外汇收入化为乌有。在生产下降、收入减少的同时,军费开支却急剧上升。作为战胜方的以色列,日子也并不好过。约3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而长期的政治孤立和军事对峙,使以色列一直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防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1970年至1980年间平均为36%,有些年份竟在40%以上。

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双方死亡人数达60多万人,受伤人数95万人,比阿以5次战争伤亡人数的总和还高出许多倍。这场战争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高额军费开支使原本富得流油的两伊入不敷出,国库告急。伊拉克的战争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4%,平均每月支出5亿至10亿美元。伊朗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平均每月支出近6亿美元。双方一度将摧毁对方经济设施作为军事行动的首选目标,油田、港口、炼油厂、输油管、运油船等均在军事空袭目标之列,两国因空袭而导致上千亿美元的财政损失。伊拉克战前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战后竟负债800亿美元。两伊停战实乃因为双方都无力再打下去了。1988年8月,霍梅尼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要求两伊停火的598号决议时曾说:“这是真主的意愿,即使这个意愿是一杯毒酒,我们也得把它喝下去。”

1991年的海湾战争,也是用金钱堆起来的。 不包括军事装备等费用,战争直接消耗是611亿美元。伊拉克战争更是一种高强度战争,每打一天,就可能需要高达5亿美元的资金。事实上,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战争的高投入、高消耗特征越来越明显。至于战争的消耗,资料显示,平均每消灭一个敌人所花费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2万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为20万美元,朝鲜战争为55万美元,第四次中东战争为100万美元,上世纪80年代的局部战争为180万美元。伊拉克战争还没有具体数字,但估计要高得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伊拉克战事爆发之前,世界经济集中于对不确定的开战时间、战争持续时间以及战事残酷程度的推测。然而,当人们面对战后的伊拉克,环顾世界经济走势时,发现由战争引起的伊拉克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全球消费不景气,投资萎缩加重,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交易,经济金融风险更难预测。

美伊战争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的刺激作用。去年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但增长缓慢,今年尽管国际机构预测世界经济要比去年增长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讲,世界经济处于艰难复苏的爬坡阶段。由于目前世界经济本身存在着一些弱点,伊拉克战争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威胁将变得更加严重。去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复苏乏力,特别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处于疲软状态。尽管战争可以刺激工业,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绝对不可依靠战争,这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背离。战争首先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环境,对包括消费投资、国际贸易、旅游运输等经济活动环境产生负面消极影响。本来“9.11”事件之后,全球航空、旅游、保险等行业处于萧条状态,伊拉克战争无疑将使这些行业雪上加霜。其中航空业蒙受损失最大,战争爆发当天,美国一家规模较小的航空公司夏威夷航空公司就宣布破产。当然,尽管航空业普遍不景气,一些业务“亮点”却依然存在。例如,战争给航空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也带来了特别生意。美国空军空运指挥部的官员说,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间,包括美洲航空和联合航空在内的美国主要商业航运企业获得了军方价值10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向战争地区运送士兵、军需供给和人道主义救援物资。

战争冲击世界石油市场。中东有世界油库之称,原油储量约占世界的2/3。因该地区重要战略地位和巨大经济利益诱人,各大国争相逐鹿中东。而冲突不息,动荡多变的中东局势,几十年来一直是搅动世界原油市场的导火线。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不久,为支持埃及,反对美国资助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决定使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它们宣布实行石油减产,将产油量逐月减少5%,同时大幅提高油价,对美国禁运,并将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大力推行石油国有化运动。这一系列措施导致油价猛涨数倍,许多依赖中东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工业大国由此蒙受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触发了二战后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事实上,伊拉克问题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是制约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布什政府去年表示要以武力解除伊拉克武装以后,因担心战争导致中东地区石油供应中断和发生新的恐怖袭击,西方国家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急剧下跌,导致股市和美元汇率节节下滑,油价大幅攀升。油价飙升首先会增加许多国家的石油进口开支,导致一些国家贸易盈余减少,从而削弱这些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次,油价上升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效益,还会抬升消费品和能源产品的价格,给一些国家维持低利率以刺激内需的经济政策带来压力。 尽管几年来美国进口中东地区石油在减少,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但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必然产生不利影响。有人认为,油价每涨10美元,美国经济将会下降0.1个百分点,甚至达到0.5个百分点。而对欧盟来说这种影响更明显。欧洲不同于美国,能源进口占80%-90%,而且在成品油市场附加税种类很多,这两个原因会导致欧洲成品油人格涨幅更大。不同于经过新经济转型的欧美经济,东亚经济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更高,不确定因素也因此更多。美国经济滑坡将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减少从亚洲国家的进口,其中包括减少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石油净出口国的非石油类产品的需要。

战争刺激工业。

战争可以刺激工业,如两次世界大战为美国日后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在海湾战争彻底结束后的1993年,美国商拿到了价值200亿美元的订单,比战前的1991年和1992年都翻了一番。此次对伊拉克战争硝烟才起,敏锐的美国商已经嗅到了商机。军事专家认为,一般来说,经过实战考验的武器,相对于新开发的武器,销售量在3倍以上。而自海湾战争结束后,很多新型武器自研发出来后一直“待字闺中”,这次终于有机会亮相。而由于通讯的发达,美国的各种传媒,特别是电视,将伊拉克战场上的情况不间断地送到世界各地观众面前。除了关注战事进展,美国的电视屏幕,活脱脱地成了各种新型武器的展台。商们认为,对于宣传武器,没有比一群英武的年轻人在战场实地演练效果更好的了。所以美国媒体开玩笑说,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现在是美国商最好的代理。但《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说,对伊拉克的战争将无法像以往的军事冲突那样对经济产生推动。军事研究和开发项目已不具备过去的强大商业副效应,而战争的负面效应,包括消费者信心的急剧下降、股市下跌和公司不愿进行投资等,远远超出了军费开支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对伊拉克战争的担心已经导致美国在2002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7%。

战争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将造成严重影响。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石油依赖进口,如果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将加重它们的进口负担,增加生产成本,加剧通货膨胀,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如果战争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将受到影响。而亚洲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美国又正是亚洲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由于中东地区局势可能出现长期不稳定,这将影响在那里工作的大量亚洲国家劳工的就业机会及他们寄外汇回国。以菲律宾为例,在海外就业的菲律宾劳工人数约有700万,其中140万至150万在中东地区。菲外劳每年70亿至80亿美元的汇款,不但是菲律宾外汇主要来源之一,而且也是支撑国内个人消费的一大支柱,对菲经济发展贡献极大。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经济增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周期。对于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源自经济内生因素,而不是人们对战争的担心和战争的影响本身。就伊拉克战争而言,不大可能改变目前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因为战争仅是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众多因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而已。

国际油价为什么连续下跌 阴谋论

  主要是为了打击俄罗斯经济,以惩罚俄罗斯在乌克兰问题上的强硬立场!

据第一财经日报的报道,国际油价大跌,美国汽油0.73美元/L,而水1美元/L,油比水贱。美国大妈的幸福时刻似乎到来了。

从今年夏天开始,国际原油价格狂泻30%至4年来最低点。截至北京时间17日晚21时,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在每桶78.4美元上下徘徊,较前日继续下跌。分析师们仍在喊:没有最低,只有更低。甚至有专家预测,此轮下跌将探至50美元/桶。

当地时间11月13日,纽约商品交易所12月交货的轻质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4.21美元,跌破每桶75美元关口,为2010年9月以来最低。12月交货的伦敦布伦特原油期货价格收于每桶77.92美元,也跌至四年来最低。

国际油价的“跌跌不休”传导至美国国内,美国成品油自2010年以来首次跌破每加仑(约3.8升)3美元。

经济学家们分析,本来这轮美国经济增长已经几乎走到了顶点,海外需求的放缓拖累了出口,可能会让经济转而向下;但突如其来的汽油大降价却可能是刺激国内消费的一个大利好。《纽约时报》预计,过去几周内汽油价格的陡降,会在马上开始的消费季给美国带来数十亿的额外零售收入。

分析称,对于那些中低收入的美国消费者来说,汽油价格的下降尤为重要。这部分人群还没有从过去几年的经济复苏中恢复元气。虽然近年来就业市场有所改善,但大部分工人在这几年获得的工资增长简直微乎其微。至于那些经济上最为拮据的群体,更是能从此次汽油降价中稍微松一口气,并将花费转移到其他日常生活或者服务开支上。

目前美国人每天花在汽油上的开支是10亿美元。汽油降价将让美国消费者们在今年11月和12月比去年同期总共省下84亿美元。按照一户典型的美国家庭每年购买1200加仑(约4542升)汽油计算,现在的汽油价格将让他们每年至少省下400美元。同时家用燃油的价格也比去年同期下跌了15%,这是另一笔会因为油价下调而带来的额外节省。

事实上,美国并不缺油。上周四美国能源部出具的当周库存报告显示,美国原油产量已经上升到了29年来的最高水平:每日900万桶。按照这个产量计算,美国已经快要追平日产量960万桶的沙特阿拉伯。

报道称,美国石油产量的攀升和新型能源科技的应用密不可分:页岩层中抽出了成百上千万吨的油气;几条关键输油管更新升级,重新布流了从美国中部平原向墨西哥湾的石油输送,这个变化让现在墨西哥湾附近冶炼厂们仓库里几乎塞满了原油库存。美国已经终结了从尼日利亚等西非国家进口原油的时代。

但火上浇油的是,面对此轮油价下跌,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OPEC)并未减产,利比亚石油产量的恢复加剧了供过于求;同时,虽然伊拉克局势依然动荡,但该国的石油出口已经创下了自伊拉克战争之后的最高纪录。

欧佩克成员国甚至趁机大打价格战,沙特阿拉伯日前就下调了向美国出口原油的官方售价,这一举动触动了争夺市场份额的敏感神经。但曾经“呼风唤雨”的OPEC正在丧失对原油的定价能力。约翰·科尔德福认为,沙特阿拉伯、科威特和伊朗都把希望押在了中国和亚洲其他的原油大客户身上,但亚洲同样竞争激烈,今年9月,美国阿拉斯加北坡油田所产原油开始源源不断地输往韩国。

一边是供应超预期增长,另一边却是需求却越发疲软。由于全球经济复苏低于预期,国际能源署10月份发布的报告将2014年和2015年的全球原油需求日均增长预测值分别下调了25万桶和9万桶。此外,美联储10月底宣布退出量化宽松政策,带来美元新一轮走强,美元指数已于近期刷新5年高位,以美元计价的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将继续受到打压。

而到了明年3月,美国石油产量可能会进一步上升到950万桶/日甚至更高,随着届时寒冬逝去,全球石油消费市场亦会陷入萎靡,随之而来的是油价继续探底。上周五俄罗斯总统普京称,俄罗斯已经准备好面对油价“灾难性”下跌。

油价的底在哪儿?左右油价的因素是哪些?

据华夏能源网的分析,目前能够左右国际油价的因素不外乎五个:

1、欧佩克的产量

自6月中旬以来,国际油价开始步入下行通道。其中具体来源有三:第一,OPEC增产约60万桶/天,其中主要来自于利比亚,其余国家大体增减相抵;第二,美国原油增产近30万桶/天;第三,三大能源机构持续下调需求预期,下调幅度约30万桶/天。而供应过剩造成的油价下跌,冲击最大的莫过于出口国,尤其是欧佩克。

因此,近段时间原油市场关注度最高的消息层面均指向于欧佩克的产量动向。11月27日欧佩克会议将召开,但目前市场言论不一,最终是否会减产尚无定论。

而目前国际油价已经导致欧佩克大多成员国财政出现问题,因此,分析认为欧佩克最终限产保价可能性偏高。即使欧佩克不对3000万桶/天的产量配额进行下调,只需要求成员国严格遵守该配额同样也可达到减产效果。因为目前欧佩克整体产量约为3080万桶/天,超出配额近百万桶。

如果欧佩克11月会议上宣布限产,原油市场供应过剩状况将得到极大改善,长期压制原油的一座大山将移除,国际油价将会迅速反弹,有望重返90美元/桶上方。

2、美国页岩油的产量

从原油生产成本角度来看,非常规油气资产属高成本之列。其中美国页岩油开采的平均成本约为65美元/桶。但对于一些中小型页岩油公司而言,成本可高至75-80美元左右。因此,美原油价格跌破80美元/桶,将会令部分生产公司面临经济性考验,随之而来的则是减产问题。

3、欧美对伊朗的制裁

11月24日将迎来伊朗核谈的最后期限,双方将继续围绕核问题展开交锋,以决定双方是否相互作出让步。但近日表示“分歧依然很大,恐怕达不成目标”。此前,联合国安理会对伊朗实施四轮制裁,欧美也单方面对伊深化制裁,目前欧美允许伊朗日均出口不多于100万桶的石油。而谈判结果达成最终成果的可能性不大。

4、期货市场的动作

近五个月来,由于原油市场利空消息不断释放,期货市场看空氛围也随之不断升温,并出现了罕见的做空浪潮。以美原油期货为例,自7月份开始,交易商在美原油期货和期权中持有的净多头寸减少53%,其中多头头寸减少32%,而同期空头头寸暴增111%!虽然目前原油期货市场看空氛围仍未有得到实质改观,但有一现象需要警惕。

5、产油国的局势

俄乌军事冲突,ISIS中东暴力行径以及利比亚内部等地缘紧张局势依旧活跃于石油市场。俄乌双方关系陷入拉锯战,而且随着冬季来临,天然气供应问题将为俄罗斯增加谈判筹码,领土及能源贸易争端预计仍难以根除;近来,虽然中东紧张气氛有所缓和,但ISIS仍在间断性的挑动市场神经,其潜在的风险因素不容忽视;利比亚内乱问题趋于长期化,内部分裂势力干扰下该国油田及港口频繁开与关,致使产量增长仍面临较大挑战。

油价大跌、领土纠纷、内乱等因素存在令上述地缘风险大范围升级的可能。一旦局势升级,原油期货价格将会迅速反应。不过,由于市场供应整体相对过剩,将弱化地缘局势紧张所造成的供应紧张的担忧,所以,其影响程度相对较小。

阴谋论流行:美国和沙特要把俄罗斯“弄死”

石油行业内发生的任何事情,很多都可以用阴谋论来解释。最近油价暴跌也不例外。

据凤凰财经的报道,最近《纽约时报》社论刊登了汤玛斯·弗里德曼(Thomas Friedman)讨论阴谋论的文章。这位前中东记者最近一篇专栏中发问:“这是我的幻想?还是一场全球石油战真的已经爆发?一方是美国和沙特阿拉伯,另一方是俄罗斯和伊朗。”接着他自问自答:“是的”,并认为美国和沙特阿拉伯正试图将主要依赖石油收入的对手伊朗和俄罗斯置于死地。与此同时,阴谋论这一观点在俄罗斯也很流行。

俄罗斯《真理报》的重要新闻就是:《希望沙特摧毁我们的经济》。

事实上,沙特是剩余产能最多的产油国,历来都是左右石油市场的力量。油价出现泡沫,沙特就增产遏制价格升势,价格下跌就减产支撑市场。今年夏天结束时油价开始暴跌,市场普遍预期沙特如往常一样减产。但事与愿违,沙特上月宣布将致力“维持市场份额”,不会减产支持油价。

虽然人们不禁会从政治角度去解读沙特的做法,但它这个战略也可以多个经济理由去解释。最明显的理由就是,对沙特来说,美国不再是一个极度尴尬的政治盟友了。以往,美国一直大量进口沙特原油,但现在出现“叶岩油革命”了,美国从沙特的大客户变成了主要竞争对手。

由于叶岩油的生产成本高于沙特采油成本,应对竞争的战略之一就是压低油价,迫使叶岩油生产商退出市场。目前,沙特一直不能使用这一战术,因为基于许多供应和政治因素,油价一直高于叶岩油生产成本。就在最近几个月,全球石油市场供应意外大增,但需求锐减。从6月份以来,油价已经下跌大约25%,上周更跌破每桶80美元。

如沙特现在减产支撑价格,美国就可以扩大叶岩油生产攻其要害,阿拉伯半岛势必落得原油收入减少的下场。沙特目前可以采用的战略,就只有迫使美国成为另一个原油供应国。若这个说法是对的,它的意义将非常重大。这意味着油价下跌不会是昙花一现的现象,而全球两大原油供应国之间将爆发频繁的价格战,成为全球石油市场的基本格局。

当然,也有人表示所谓的阴谋论之说有些牵强附会。

据网易财经的报道称,很多人自然相信金融与政治格局的关系深厚,但供求关系的变化才是所有外围因素的最终落脚点,经济复苏不力以及世界对原油能源的依赖度下滑才是其步步跌向80美元/桶的推手。

报道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上周将今年的全球经济增长率预期由3.4%调低到3.3%,经济疲软之势依然明显;国际能源署(IEA)10月14日将今年石油需求日增长预期由70万桶调低到20万桶,为五年来最低。但需要看到的是,较低的能源价格带来的不会仅是负面影响,在经济复苏困难期,能源成本的降低对工业的益处是显而易见的。

随着技术发展,目前世界对原油的依赖程度远没有上世纪石油危机时那么重要,加之各国开采能力的提升和替代能源的飞速发展,以及美国长期投资开发的页岩石油开始进入产量高速增长期,导致今年美国日均原油产量同比上涨13%至9月份的880万桶,即将超过沙特成为世界第一大原油生产国,因此OPEC对全球油价的垄断控制能力早已大打折扣。数据显示,目前非OPEC国家生产的原油占世界原油贸易的比重超过50%,而在1970年代只有不到30%。此外,不仅是OPEC与非OPEC国家难以协调行动,OPEC内部成员也经常意见相左。

众所周知,俄罗斯财政对石油收入十分依赖,俄罗斯向国际市场出售原油720万桶/天,构成俄罗斯财政收入的45%,其财政盈利线约为102美元/桶。如果原油价格维持在90美元/桶,2015年俄罗斯财政收入将因此减少1.5%,油价下跌的伤害确有体现。但据85美元/桶的美国页岩石油成本来看,美国的页岩石油生产企业陷入亏损几乎是必然的,受到牵连的还有200万人的就业,“伤敌一千,自损八百?”这并不是政府愿意看到的。

油价八连跌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受国际油价持续大跌影响,发改委昨日再次宣布下调成品油价格。自今年7月22日起,国内油价实现罕见的“八连跌”。本次调价落实后,7月22日以来90号汽油和0号柴油零售价格每升累计分别降低了1.11元和1.25元,国内汽柴油零售价格普遍回落至“6元时代”。

那么,“八连跌”能给百姓带来哪些实惠?

1。据南方都市报的报道,私家车油耗成本明显下降。以月跑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8L为例,本次调价后私家车主每月将减少23元左右的用油成本。如果综合“八连跌”累计降幅计算,每月出行总油耗累计降低185元左右。

2。降低物价,刺激消费。低油价使出租车、航空、旅游等行业都深受其益,减少普通消费者的出行成本,间接刺激消费。

3。国家原油进口成本降低。纽约每桶油价创下2011年10月以来的收盘新低;伦敦布伦特每桶油价创下2010年9月以来新低。2013年10月,中国超越美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石油进口国。据专家分析,国际原油年平均价格每下降10美元,中国就将节省200亿美元进口成本。

4。间接刺激经济增长。在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之际,油价下跌可以降低经济运行成本,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和转型升级。

战争对经济的影响

战争,是敌对双方为了达到一定的政治、经济目的而进行的武装斗争。战争分为正义战争和非正义战争,正义战争包括:奴隶农民起义、阶级、民族、反侵略战争、自卫战争等等。正义战争对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是历史发展的火车头。与此相反,非正义战争包括:争霸战争、战争、殖民战争、帝国主义战争、侵略战争等等,违背了人民的根本利益和社会的发展方向,是把人民推向灾难的战争。拥护正义战争,反对非正义战争,这是我们对待战争的根本态度。

自古以来,一般战争都具有一定的经济目的。原始状态的战争,就是为争夺天然资源等生存条件引起的。到原始社会末期,氏族公社解体并向奴隶社会过渡的时期,部落对部落的战争就已经蜕变成抢劫财富和奴隶的行为。进入奴隶社会以来的战争,攻城略地,掠夺资源财富和奴隶的行为日益加剧。古埃及的第四王朝,从公元前2600年起,就把对外侵略战争的目的放在经济目标上,掠夺金、铜矿产和财富。英国自16世纪起推行殖民主义战争政策,到l9世纪侵占了比其本国大150倍的殖民地,到处进行经济掠夺。从鸦片战争起,在百余年中,帝国主义国家侵略并掠夺中国,仅两次鸦片战争,就迫使清王朝割地赔款,丧失 144万平方公里的国土,等于 14个江苏省的面积。

就战争与经济的关系而言,战争依赖经济,经济为战争提供作战工具和手段,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经济因素,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基础,主要包括国家的经济体系、经济设施、经济实力和潜力。国家的面积大小、人口众寡、矿藏多少、地理位置等因素,决定着国家在战争中发展战争力量、开发战争潜力的程度。经济因素在战争中发挥作用的程度又受国家的政治、经济制度的性质和进行战争的政治目的的影响。同时,经济部门为战争服务的程度,又受国防工业体系和战备交通体系的影响。同时,随着军队、武器的发展,战争强度不断提高,战争消耗随之增大,使战争对经济和国防经济的依赖越来越大。在当今和未来,要打赢现代化的反侵略战争,必须拥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国防工业,才能保障战争的胜利。因此,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坚持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协调发展的方针,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

战争对世界经济的破坏

除两次世界大战外,上世纪40年代末迄今,战争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不计其数。以中东为例,阿拉伯国家和以色列之间的冲突和战争绵延不息,单是大规模的战争即有5次。据不完全统计,5次中东战争共造成10余万阿拉伯人伤亡,直接经济损失达数千亿美元。阿拉伯国家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军费开支负担,债台高筑,民生凋敝,基础设施受到严重破坏。譬如第三次中东战争后,埃及的工农业生产陷于停顿,电力和原材料供应脱节,许多工厂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苏伊士运河被迫关闭,旅游业不景气,埃及两项重要的外汇收入化为乌有。在生产下降、收入减少的同时,军费开支却急剧上升。作为战胜方的以色列,日子也并不好过。约3万以色列人在战争中伤亡,而长期的政治孤立和军事对峙,使以色列一直疲于应付,苦不堪言,严重制约了经济的发展。为防范阿拉伯国家,以色列全民皆兵,多年保持着庞大的军费开支,其国防支出在政府预算中的比例高居世界之首,1970年至1980年间平均为36%,有些年份竟在40%以上。

持续8年的两伊战争更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战争,双方死亡人数达60多万人,受伤人数95万人,比阿以5次战争伤亡人数的总和还高出许多倍。这场战争的直接经济损失高达9000亿美元,高额军费开支使原本富得流油的两伊入不敷出,国库告急。伊拉克的战争费用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64%,平均每月支出5亿至10亿美元。伊朗军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60%,平均每月支出近6亿美元。双方一度将摧毁对方经济设施作为军事行动的首选目标,油田、港口、炼油厂、输油管、运油船等均在军事空袭目标之列,两国因空袭而导致上千亿美元的财政损失。伊拉克战前拥有37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战后竟负债800亿美元。两伊停战实乃因为双方都无力再打下去了。1988年8月,霍梅尼宣布无条件接受联合国要求两伊停火的598号决议时曾说:“这是真主的意愿,即使这个意愿是一杯毒酒,我们也得把它喝下去。”

1991年的海湾战争,也是用金钱堆起来的。 不包括军事装备等费用,战争直接消耗是611亿美元。伊拉克战争更是一种高强度战争,每打一天,就可能需要高达5亿美元的资金。事实上,随着现代军事科技的飞速发展,战争的高投入、高消耗特征越来越明显。至于战争的消耗,资料显示,平均每消灭一个敌人所花费用:第一次世界大战为2万美元,第二次世界大战为20万美元,朝鲜战争为55万美元,第四次中东战争为100万美元,上世纪80年代的局部战争为180万美元。伊拉克战争还没有具体数字,但估计要高得多。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维护和平,反对战争,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

伊拉克战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伊拉克战事爆发之前,世界经济集中于对不确定的开战时间、战争持续时间以及战事残酷程度的推测。然而,当人们面对战后的伊拉克,环顾世界经济走势时,发现由战争引起的伊拉克及周边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受到严重创伤,全球消费不景气,投资萎缩加重,直接影响着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金融交易,经济金融风险更难预测。

美伊战争对世界经济的负面影响远远大于正面的刺激作用。去年世界经济走向复苏但增长缓慢,今年尽管国际机构预测世界经济要比去年增长有所提高,但总的来讲,世界经济处于艰难复苏的爬坡阶段。由于目前世界经济本身存在着一些弱点,伊拉克战争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威胁将变得更加严重。去年下半年以来世界经济总体复苏乏力,特别是美欧日三大经济体均处于疲软状态。尽管战争可以刺激工业,但是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绝对不可依靠战争,这与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相背离。战争首先破坏了世界经济增长的环境,对包括消费投资、国际贸易、旅游运输等经济活动环境产生负面消极影响。本来“9.11”事件之后,全球航空、旅游、保险等行业处于萧条状态,伊拉克战争无疑将使这些行业雪上加霜。其中航空业蒙受损失最大,战争爆发当天,美国一家规模较小的航空公司夏威夷航空公司就宣布破产。当然,尽管航空业普遍不景气,一些业务“亮点”却依然存在。例如,战争给航空公司尤其是美国公司也带来了特别生意。美国空军空运指挥部的官员说,从去年10月到今年3月间,包括美洲航空和联合航空在内的美国主要商业航运企业获得了军方价值10亿美元的合同,用于向战争地区运送士兵、军需供给和人道主义救援物资。

战争冲击世界石油市场。中东有世界油库之称,原油储量约占世界的2/3。因该地区重要战略地位和巨大经济利益诱人,各大国争相逐鹿中东。而冲突不息,动荡多变的中东局势,几十年来一直是搅动世界原油市场的导火线。第四次中东战争爆发不久,为支持埃及,反对美国资助以色列,阿拉伯国家决定使用手中的石油武器。它们宣布实行石油减产,将产油量逐月减少5%,同时大幅提高油价,对美国禁运,并将西方石油公司股份收归国有,大力推行石油国有化运动。这一系列措施导致油价猛涨数倍,许多依赖中东石油为原料的西方工业大国由此蒙受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触发了二战后最为严重的全球经济危机。

事实上,伊拉克问题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一直是制约世界经济复苏的重要因素之一。布什政府去年表示要以武力解除伊拉克武装以后,因担心战争导致中东地区石油供应中断和发生新的恐怖袭击,西方国家投资者和消费者信心急剧下跌,导致股市和美元汇率节节下滑,油价大幅攀升。油价飙升首先会增加许多国家的石油进口开支,导致一些国家贸易盈余减少,从而削弱这些国家偿还债务的能力。其次,油价上升会提高企业生产成本,降低企业效益,还会抬升消费品和能源产品的价格,给一些国家维持低利率以刺激内需的经济政策带来压力。 尽管几年来美国进口中东地区石油在减少,实施“石油进口多元化”战略,但油价上涨对美国经济必然产生不利影响。有人认为,油价每涨10美元,美国经济将会下降0.1个百分点,甚至达到0.5个百分点。而对欧盟来说这种影响更明显。欧洲不同于美国,能源进口占80%-90%,而且在成品油市场附加税种类很多,这两个原因会导致欧洲成品油人格涨幅更大。不同于经过新经济转型的欧美经济,东亚经济对于传统能源的依赖程度更高,不确定因素也因此更多。美国经济滑坡将导致消费需求下降,从而减少从亚洲国家的进口,其中包括减少对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等亚洲石油净出口国的非石油类产品的需要。

战争刺激工业。

战争可以刺激工业,如两次世界大战为美国日后的繁荣立下汗马功劳。在海湾战争彻底结束后的1993年,美国商拿到了价值200亿美元的订单,比战前的1991年和1992年都翻了一番。此次对伊拉克战争硝烟才起,敏锐的美国商已经嗅到了商机。军事专家认为,一般来说,经过实战考验的武器,相对于新开发的武器,销售量在3倍以上。而自海湾战争结束后,很多新型武器自研发出来后一直“待字闺中”,这次终于有机会亮相。而由于通讯的发达,美国的各种传媒,特别是电视,将伊拉克战场上的情况不间断地送到世界各地观众面前。除了关注战事进展,美国的电视屏幕,活脱脱地成了各种新型武器的展台。商们认为,对于宣传武器,没有比一群英武的年轻人在战场实地演练效果更好的了。所以美国媒体开玩笑说,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现在是美国商最好的代理。但《华尔街日报》的文章说,对伊拉克的战争将无法像以往的军事冲突那样对经济产生推动。军事研究和开发项目已不具备过去的强大商业副效应,而战争的负面效应,包括消费者信心的急剧下降、股市下跌和公司不愿进行投资等,远远超出了军费开支所带来的积极效应。对伊拉克战争的担心已经导致美国在2002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仅为0.7%。

战争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将造成严重影响。

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石油依赖进口,如果油价长期居高不下,将加重它们的进口负担,增加生产成本,加剧通货膨胀,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如果战争导致西方发达国家经济陷入困境,发展中国家的出口将受到影响。而亚洲经济增长严重依赖出口,美国又正是亚洲商品最大的出口市场。由于中东地区局势可能出现长期不稳定,这将影响在那里工作的大量亚洲国家劳工的就业机会及他们寄外汇回国。以菲律宾为例,在海外就业的菲律宾劳工人数约有700万,其中140万至150万在中东地区。菲外劳每年70亿至80亿美元的汇款,不但是菲律宾外汇主要来源之一,而且也是支撑国内个人消费的一大支柱,对菲经济发展贡献极大。

需要指出的是,世界经济增长有其自身的规律和周期。对于经济增长最直接的影响还是源自经济内生因素,而不是人们对战争的担心和战争的影响本身。就伊拉克战争而言,不大可能改变目前的世界经济和政治格局,因为战争仅是影响世界经济增长众多因素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而已。